天天新闻
天天在线汽车
天天在线文旅
天天财经116
天天在线App
70多岁的老王查出高血压,医生开了降压药,他吃得可认真了。两年后,他头晕、乏力,走路像踩棉花,最后一查,血压低得跟年轻人似的。老伴儿李阿姨更惨,背有点驼,医生说是骨质疏松,赶紧打针、补钙,还吃了激素。结果呢?三个月后肚子圆了,血糖高得吓人。这些“积极治疗”的故事,咋就成了这样?
张文宏教授一句话点醒人:年纪大了,有些病是身体自然老去的信号,治得太狠,反而可能害了自己。这话听着扎心,但很有道理。不是每种病都要拼了命去治,有时候放手比硬来更科学。哪些病是“老年病”?为啥治过头会出问题?咋做才更健康?咱们一点点聊清楚。
老年病不是只有老人才得,而是到了一定岁数,身体的“标配”毛病。比如高血压、骨质疏松、老年痴呆、前列腺增生、白内障、关节炎,这些都是。年轻人得这些是异常,老年人得这些是规律。就像手机用久了,电池不顶用,换不换都跑不了多久。这叫“功能性退化”,是自然现象。
先说高血压,老年人最常见。一查出高血压,很多人吓得饭都不敢多吃一口盐,药也吃得勤。血管老化,弹性差了,血压高点很正常。如果硬要把血压压到年轻人标准的120/80,药量一大,低血压就来了,头晕、脑子缺血,走路都晃。张文宏说过,老年人血压稍高可能更安全。2023年《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也说,老年人目标血压得因人而异,别一味追求“完美”。
骨质疏松也常被吓唬。60多岁的女人,一查骨密度低,立马补钙、打针、吃药,生怕骨头脆了。可骨密度下降,尤其是女性绝经后,太普遍了。如果没摔过跤、没骨折风险,瞎折腾可能更糟。激素药吃多了,血糖高、情绪乱,甚至可能有糖尿病风险。骨质疏松不是敌人,是提醒你走路小心点,别摔着。
前列腺增生让不少老年男人头疼。夜里老跑厕所,尿不尽,查出来前列腺“肥大”了,像个小柿子。很多人一听就慌,赶紧手术。可这“肥大”很多时候只是老化,不是真有大问题。手术后反而可能尿失禁,生活质量更差。就像老水管,水流慢点是正常,犯不着动大手术。
白内障也常被“催”着治。一听“早期白内障”,很多人就急着动刀,怕看不见。其实,白内障是眼球晶状体老化,老人几乎都有。只要还能看电视、走路,不用急着手术。研究说,推迟手术的老年人,术后问题反而少。因为年纪大了,恢复能力差,手术风险高。等等可能是更好的选择。
关节炎,也就是“老寒腿”,也很常见。膝盖一响,老人就觉得自己软骨磨没了,赶紧吃补品、打针。可软骨退化是老化的一部分,补不回来。打玻璃酸钠针只能暂时缓解,长期还可能感染。管好体重、多走走、别老坐着,比打针强多了。
老年痴呆最让人揪心。老人忘事、反应慢,家属急着找药、做训练。可现在没啥药能逆转老年痴呆。过度治疗,可能让老人更累,还忽略了最重要的事——陪伴。照顾老人,最难的不是治病,是接受他记不住你的现实。给点耐心,比药管用。
这些病告诉咱们一个道理:老化不是病,是人生阶段。不能老想着“治好”,得学会“管好”。如果没啥大症状,比如没头晕、没摔跤、没看不清,干嘛吓自己?健康不是没病,是活得舒坦。2023年《中国老年健康蓝皮书》说,老年人健康管理得看“生活质量”,不是化验单上的数字。
咱们中国老年人越来越多,2023年国家卫健委数据显示,60岁以上人口超2.8亿。健康管理得跟上,但不是瞎治。国家也在推“健康老龄化”,鼓励科学养老。咱们得帮老人活得舒心,不是活在药瓶里。你的家人有这些“老年病”吗?你咋帮他们过得更好?欢迎留言说说你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