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新闻
天天在线汽车
天天在线文旅
天天财经116
天天在线App
35岁的李娜冲进厨房,手里举着手机,屏幕上一个标题红得刺眼:“电饭煲能致癌!”她急得直喊:“妈,您快把那电饭煲扔了!”正在淘米的张阿姨吓了一跳,手一抖,米粒撒了一地。她皱着眉头说:“这锅用了五年,咋就成了毒药罐?”最近,小区业主群里炸开了锅,大家都在传“电饭煲致癌”的消息。有人说涂层会释放毒素,有人说铝胆伤肝,还有人直接把用了十年的老锅砸了换新的。到底咋回事?世卫组织真说过这话吗?
李娜把手机递给刚下班的丈夫王磊,嚷嚷:“你看,世卫组织都警告了!”王磊干食品安全检测多年,瞟了一眼就笑了:“这标题是瞎编的。世卫组织2024年的《家用厨具安全指南》里,根本没说电饭煲不能用。”他打开电脑,调出官方文件给妻子看:“他们只提了内胆材质要注意。比如特氟龙涂层,国标说安全温度是250℃,但干烧可能超300℃,这时候确实有风险。”张阿姨一听,马上想起上周炖汤忘了关火,锅底都烧黑了:“那次冒黑烟,是不是有毒了?”
王磊点点头,语气认真:“对。中国疾控中心2023年实验证明,特氟龙在260℃以上会释放一种叫全氟辛酸的东西。这玩意儿被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列为2B类致癌物,长期接触可能对肝不好。”他顿了顿,又说:“但这不是说电饭煲就不能用,关键看你咋用。”李娜皱眉:“那咋用才安全?咱家这锅还能不能用了?”王磊摆摆手:“别急,我慢慢给你讲。”
张阿姨插话:“要不换个铝胆的?老家那铝锅用了十几年,可结实!”王磊赶紧摇头:“铝胆更得小心。2022年《中华预防医学杂志》研究说,铝在酸性环境,比如煮粥加点醋,溶出来的铝是平时的5倍。”他从抽屉翻出一份检测报告:“成人每周铝摄入量超50毫克,可能影响肝功能。咱家上次用铝锅煮酸梅汤,一次就溶出38毫克。”张阿姨瞪大眼:“那不是快超标了?”
李娜从冰箱拿出一块昨天的锅巴,嘀咕:“这焦底可香了,咋也有问题?”王磊打开电脑,调出一组数据:“中国农业大学研究过,米饭焦糊部分的丙烯酰胺比正常米饭高28倍。欧盟2015年就警告,这东西在动物实验里可能跟肝癌有关。”张阿姨一听,紧张起来:“我还每天炖银耳羹,煮4个小时呢!”王磊翻出一篇论文:“《食品科学》2023年研究说,电饭煲连续加热超2小时,内胆涂层的重金属会多释放3倍。厂家建议煮粥别超1.5小时,你这时间太长了。”
听完这些,李娜有点懵:“那这锅到底咋用才安全?扔了怪可惜的。”王磊笑了,端起电饭煲开始演示:“其实简单,记住三点,旧锅也能放心用。”他指着内胆说:“第一,每次用完检查内胆,有划痕就得换。我听中日友好医院的张医生说过,有个患者用裂纹铝胆煮了半年粥,查出肝功能有问题。”张阿姨低头一看,自家电饭煲内胆还真有几道细痕。
王磊接着说:“第二,千万别干烧。现在新款电饭煲有自动断电功能,老款可没有。我同事他爸去年忘了拔插头,锅烧坏了不说,还差点把厨房点着。”他又拿起说明书:“第三,清洗得用软布。你上次用钢丝球刷锅,把涂层刮花了,这等于让金属直接碰到食物。”他指着说明书说:“厂家说了,用中性洗涤剂,洗完擦干,别让水残留,不然容易腐蚀。”
晚饭后,张阿姨按王磊说的检查电饭煲,果然发现内胆有些小划痕。她叹了口气:“明天去换个陶瓷内胆吧。原来不是锅不好,是咱不会用。”王磊点点头:“其实国标允许的材质都挺安全,怕就怕用错了。比如超温、超时、不保养,这些才是真问题。”他顿了顿,笑着说:“下次再看到啥‘致癌警告’,先想想:咱家的锅,用对了吗?”
这事传开后,小区群里安静了不少。有人开始晒新买的陶瓷内胆电饭煲,有人分享怎么正确清洗锅。大家伙儿慢慢明白,电饭煲不是“健康杀手”,关键在用法。就像做菜,火候不对,啥好食材也白搭。中国在这方面其实挺厉害,国标对厨具材质要求严格,检测也跟得上。比如2023年国家市场监管总局抽查了500批次电饭煲,合格率高达98%。这说明,只要选正规产品,用得对,压根不用慌。
想想看,电饭煲在中国家家户户都用,煮饭、煲汤、蒸包子,样样行。谁能想到,这么个日常小家电还能被传成“致癌元凶”?其实不光电饭煲,生活中好多东西都可能被谣言“扣帽子”。比如前年有人说微波炉致癌,后来专家辟谣,核心还是用错了。这次电饭煲风波,提醒大家得擦亮眼,别被吓人的标题牵着鼻子走。
这事还没完,大家伙儿也别光听谣言。你家那电饭煲,平时咋用的?内胆有划痕吗?会干烧吗?欢迎在评论区聊聊你的经验,说不定还能帮别人少走弯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