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新闻
天天在线汽车
天天在线文旅
天天财经116
天天在线App
手术第三天,眼前一片雾蒙蒙,连人影都看不清。这是一位老人做完白内障手术后的真实感受。白内障手术,曾经被捧成眼科的“救星”,如今却让不少人开始犯嘀咕:这手术真有那么神吗?
白内障是个常见病,尤其是上了年纪的人,眼睛里的晶状体慢慢变浑浊,就像窗户上蒙了层灰。以前,医生一发现白内障,基本就建议手术,把浑浊的晶状体换成人工的,视力就能恢复。可现在,事情没那么简单。有人术后视力没改善,甚至更糟,还有人觉得眼睛刺痛、眩光,看东西像进了哈哈镜。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全球每年有2000多万例白内障手术,中国占了差不多四分之一。数字听起来挺吓人,但手术本身其实很成熟,成功率也不低。问题出在哪儿?术后并发症让人头疼。眼内感染、晶体移位、视网膜脱落,这些毛病不算少见。更麻烦的是,有25%的人在术后一两年内会得后发性白内障,等于手术没彻底解决问题,还得再折腾一次。
手术本身没啥大毛病,关键是“该不该做”的判断出了岔子。很多老人一说看不清,医院就推手术,根本没仔细查其他毛病。比如,视网膜黄斑病变、青光眼,甚至糖尿病引起的眼底问题,都可能让视力变差。白内障只是“替罪羊”,换了晶体,底子没修好,眼睛还是看不清。就像修车,光换轮胎没用,发动机坏了照样跑不动。
有些医院把白内障手术当成了“流水线”。病人一进门,年龄50岁往上,报个视力模糊,立马安排手术。评估?没时间!检查其他眼疾?太麻烦!这种“快餐式”医疗让不少老人稀里糊涂上了手术台。结果呢?花了钱,受了罪,眼睛还是老样子。有的老人术后发现,问题压根不在白内障,手术白做了。
更让人意外的是,手术后眼睛太“清楚”了,反而可能出问题。有的老人换了人工晶体,视力变高清,大脑却跟不上这节奏。走路晃悠悠,空间感乱套,甚至焦虑加重。这不是眼睛的事,是脑子和眼睛的配合出了岔子。就像给老式相机装了个4K镜头,硬件跟不上,拍出来的照片照样花。
现在,有些专家开始反思:白内障手术是不是做得太多了?医学上有个词叫“过度医疗”,意思是有些治疗看着合理,其实没必要。白内障就是个典型例子。不是所有晶状体浑浊都需要换掉,有的老人浑浊得很慢,十年八年都不影响生活。非要急着手术,反而把身体的平衡打破了。
国际上有些团队已经在试新办法,比如用药物减慢晶状体浑浊,或者用激光清理早期问题。还有人研究用特殊光照让晶状体自己修复。这些方法听着挺科幻,但还没普及。如果真能成功,未来白内障可能不用动刀子,手术自然就慢慢退出舞台了。
这事跟我们每个人都有关,尤其是家里有老人的。眼睛看不清,先别慌着手术,多问问医生,查查其他毛病。别让“快餐式”手术把健康给忽悠了。你说呢,未来的白内障治疗,会不会彻底告别手术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