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新闻
天天在线汽车
天天在线文旅
天天财经116
天天在线App
王海军今年46岁,体重超标,肚子圆鼓鼓,走几步就喘。他是个食品批发市场的业务主管,每天凌晨四五点就得爬起来盯货,白天忙着应付客户、协调仓库,晚上还得应酬,顿顿大鱼大肉,红烧肥肠、爆炒肥牛是他的最爱。结果,2014年夏天,他因为肚子疼得满头冷汗,被送进医院,查出胰腺癌,做了手术,医生千叮万嘱:别吃“发物”,得管住嘴!
王海军的日子过得忙碌,像个停不下来的陀螺。早年为了拼事业,他养成了抽烟喝酒的习惯,每天一包烟,深夜两三杯白酒,觉得自己能扛住疲劳。吃饭更是随便,应酬多,外卖和路边小馆的高油高盐菜是常态,蔬菜水果基本不碰,体重蹭蹭往上涨,肚子越来越大,气喘吁吁也不当回事。
2014年7月21日,他在市场边小馆陪客户喝酒,点了盘红烧肥肠,油汪汪的,吃得停不下来。吃完回到办公室,他觉得肚子发紧,隐隐作痛,还有点恶心反酸。他揉了揉肚子,以为吃多了,喝杯浓茶压一压,没太在意,心想歇两天就好了。可这只是个开头,身体的警钟已经敲响。
到了8月17日,王海军忙到傍晚,狼吞虎咽吃了一碗爆炒肥牛饭,油香四溢,配了半罐啤酒,吃完拍拍肚子,觉得满足。可不到一小时,肚子开始绞痛,像有东西在里面碾来碾去,痛得他站都站不稳,汗水哗哗往下流,脸色发白。他强撑着吃了点胃药,暗下决心少吃肥肉、少喝酒,可还是没往深处想。
8月30日凌晨,事情彻底爆发。王海军在烧烤摊陪客户,酒喝多了,又吃了不少烤肥肉串,油脂滋滋作响,味道浓得让人上瘾。回家刚躺下,肚子突然像被刀割一样疼,他蜷缩着身子,冷汗湿透衣服,疼得几乎晕过去。妻子吓坏了,赶紧拨120,救护车一路颠簸把他送进医院。
医院检查结果像晴天霹雳:胰腺尾部有个3.8厘米的肿瘤,确诊为胰腺导管腺癌。医生说,幸好发现得早,还能手术切除。术前,医生翻着王海军的饮食记录,皱眉说:“你这多年吃得太油腻,红烧肥肠、爆炒肥牛、烤肥肉串,顿顿高脂高热量,再加上喝酒熬夜,胰腺早就超负荷了。”医生解释,这些油腻食物会让胰腺长期发炎,增加癌变风险。
手术很顺利,胰腺尾部和脾脏一起切除,肿瘤没扩散。王海军出院时,医生反复叮嘱:饮食要清淡,低脂、易消化,少量多餐,油炸烧烤一律不碰,烟酒必须戒,还要定期复查血糖和肿瘤指标。他连连点头,妻子也下定决心帮他管好饮食。从此,家里饭桌上多了蔬菜粗粮,少了油腻大菜,妻子还特意学了清炖鸽子汤,听说蛋白质高又好消化,每周炖一两次,枸杞姜片调味,简单又营养。
王海军也真听话,戒了烟酒,每天散步半小时,作息规律,压力也不像以前那么大。三个月后复查,血糖、肿瘤指标都正常,他和妻子松了口气,以为日子能这么平稳下去。可2015年9月16日,意外又来了。他喝完一碗鸽子汤,突然觉得胸口发热,喉咙干得冒烟,刚想去倒水,腿一软差点摔倒,头胀得像要炸开,冷汗直冒,呼吸急促,意识都模糊了。
妻子吓得六神无主,赶紧叫救护车。医院检查发现,王海军血糖飙到13.2,确诊糖尿病。妻子懵了:“他吃得那么清淡,体重也控制住了,怎么会得糖尿病?”医生没急着开药,结合他胰腺癌病史,安排了胰腺CT。结果让人心头一沉:胰腺尾部又长了个2.3厘米的小肿瘤,疑似复发。
王海军拿着报告,百思不得其解:“我这一年吃得清淡,肥肠烤串都没碰,怎么还会复发,还搞出糖尿病?”医生也觉得奇怪,按说他饮食控制得不错,复发风险应该很低。医生仔细问了饮食细节,发现王海军偶尔吃过大闸蟹、黄鳝汤、甲鱼汤,还在春节吃过腊肉火锅,端午吃过咸鸭蛋。这些看似不起眼的“例外”,可能是隐患。
医生解释,大闸蟹、黄鳝、甲鱼这些水产类食物,胆固醇高,蛋白质复杂,容易刺激胰腺。腊肉、咸鸭蛋高盐高亚硝酸盐,也可能让胰腺长期处于微炎症状态,增加复发风险。妻子听完,眼泪刷刷往下掉,觉得愧疚:“我那么小心给他做饭,怎么还是没管住?”她情绪激动,忍不住冲医生发火:“我们都这么小心了,还要怎样?”
这时,肿瘤学专家孙燕院士站了出来,语气温和却坚定:“没人怪你们,你们已经做得很好了。正因为这样,我们才要挖出隐藏的细节,不让王先生白受苦。”孙院士翻开病历,细细分析,点出问题关键:发物。发物不是一口吃下去就出事,但长期积累可能为肿瘤复发埋下种子。
孙院士列出四类胰腺术后患者要小心的发物。第一类是高脂高胆固醇肉类,像鹅肉、狗肉,容易加重胰腺负担。王海军术后吃过几次鹅肉狗肉汤,以为量少没事,可这些食物可能悄悄刺激了胰腺。第二类是水产类发物,比如大闸蟹、黄鳝、甲鱼,油脂高,消化代谢时可能引发炎症。第三类是高盐腌制食物,像腊肉、咸鱼,含亚硝酸盐,对胰腺不利。第四类是动物内脏,像猪肝、鸭肠,胆固醇高,代谢负担大。
王海军的经历让人感慨,生活里那些不起眼的饮食习惯,可能藏着大隐患。胰腺术后患者得像守城一样守住饮食防线,高脂、高盐、油炸、烧烤,样样得忌口。你是不是也有类似的饮食习惯?不妨检查一下,管住嘴,健康才能长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