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新闻
天天在线汽车
天天在线文旅
天天财经116
天天在线App
昆明街头,一碗热腾腾的米线端上来,香气扑鼻,勾得人肚子咕咕叫。米线在昆明人心里,就像老朋友一样,随时随地都能陪你吃顿饭,填饱肚子,暖和心窝。不管是大清早还是深夜宵夜,一碗米线总能让人满足,感觉生活都美好了几分。
建新园,这家店在昆明可是响当当的名号。1905年就开了门,算起来都120年了,妥妥的百年老字号。最早叫三合春,后来跟一家小店合并,改名叫建新园,带着“建设新生”的好寓意,名字听着就让人觉得有盼头。
走进建新园,店里人头攒动,老顾客和新面孔挤在一起,热闹得像过年。招牌菜是脆旺米线,端上来一碗,血旺滑嫩,脆酥香得直钻鼻孔。舀一口米线,喝一口汤,味道层层叠叠,像是舌头在跳舞。爱吃辣的再加一勺店里自制的辣椒酱,辣得过瘾,整个人都精神了。
不过,建新园的评价可不是一边倒。有人吃得满心欢喜,有人却边吃边摇头。有的老顾客说,米线的味道好像不如从前,汤喝着淡,没那股熬出来的鸡汤香。米线也不够筋道,嚼起来总觉得少了点啥。外地游客慕名而来,吃了却觉得有点失望,感觉还没街边小店的米线带劲。
服务这块,建新园也让人有点意见。服务员忙得脚不沾地,脸上没啥笑容,点菜全靠自己翻菜单。新来的客人想问问哪道菜好吃,服务员也懒得搭理,感觉冷冰冰的。有人开玩笑说,来建新园吃米线,得自带好心情,不然服务能把你气饱了。
可就算有这么多吐槽,建新园的生意还是火爆。为什么?因为它不只是一家米线店,更是昆明人心里的一块招牌。很多老昆明人吃着建新园的米线长大,味道里藏着回忆,夹着对这座城市的感情。就像家里做的菜,哪怕偶尔味道差了点,也舍不得扔。
建新园的过桥米线,讲究的是仪式感。鸡肉、火腿、蔬菜、蛋皮,一样样摆得整整齐齐,往热汤里一放,搅拌均匀,香气四溢。吃之前看着那碗五颜六色的食材,很多人都会偷偷乐,觉得不愧是百年老字号。可真吃起来,有人觉得汤味淡了点,像是兑了水,少了灵魂。
有数据说,建新园一年能卖出几十万碗米线,光是脆旺米线和过桥米线,每天就能卖个几千碗。这数字听着吓人,可也说明这家店在昆明人心里的地位。毕竟,120年的历史,不是随便哪家店都能有的。昆明人提起建新园,总会多几分骄傲,觉得这是自己城市的名片。
吐槽归吐槽,很多人还是放不下这家店。有人说,吃建新园的米线,就像跟老朋友见面,缺点再多,也还是想常来坐坐。有的顾客甚至边吃边骂,骂完还是会再来。因为这碗米线,吃的不仅是味道,还有一份情怀,一种对老昆明生活的念想。
建新园的成功,不只是因为米线好吃,更因为它承载了一代又一代人的记忆。从清朝末年到今天,店里换了无数张桌子,招待了无数个客人。那些老顾客,年轻时吃着米线谈恋爱,现在带着孩子来吃,聊的是当年的故事。这种感觉,街边小摊可给不了。
你说,这碗米线,是不是也勾起了你的馋虫?下次来昆明,建新园的米线,你会去尝一口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