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新闻
天天在线汽车
天天在线文旅
天天财经116
天天在线App
老人们的生活圈子变小了,孤独感却越来越重。全国老年健康宣传周刚过去,主题是“银龄健康,从心启航”,说得简单点,就是提醒大家:老年人的心不能被冷落!现在社会变化快,老龄化问题摆在眼前,越来越多老人觉得自己被“孤立”了,朋友少了,活动少了,甚至连话都不知道跟谁说。这事不只是老人自己的问题,咱们每个人都得关心。
身体不好是让老人孤单的大原因。年纪大了,腿脚不灵便,耳朵听不清,眼睛看不远,这些毛病让很多老人没法像以前那样串门、聊天。数据说,60岁以上老人中,超过30%的人因为身体原因减少了社交活动。有的老人甚至因为行动不便,几年没出过小区,生活圈子小得可怜。
退休后,生活节奏全变了。以前上班,天天跟同事聊几句,退休后这联系突然断了,很多人觉得空落落的。有的老人还面临老伴去世、孩子搬出去的打击,家里一下安静得让人发慌。统计显示,独居老人中有近一半觉得自己“没人陪”。这种变化不是老人想躲着人,而是生活硬生生把他们的社交圈掐断了。
钱少、住得远,也让老人没法多跟人接触。不少老人退休金不多,想去参加个活动、吃个饭,都得掂量掂量花销。还有的老人住的地方偏,公交车少,出行就是个大工程。国家统计局的数据说,农村老人中有20%因为交通不便,几乎不参加社区活动。这不是老人不想出门,是条件不让!
现在大家都用手机、微信聊天,可不少老人连智能手机都不会使。年轻人刷短视频、视频聊天那么顺手,老人却觉得这东西太难学。调查发现,70岁以上老人中,只有不到30%会用微信视频通话。这“数字孤立”让老人跟不上时代,朋友、家人远了,孤独感自然就来了。
怎么帮老人摆脱这份孤单?其实方法不少,先得知道问题出在哪。身体不好、没钱、住得远,这些是硬伤,但能改的就得赶紧改。比如,社区可以多组织点活动,让老人有地方去,有朋友聊。家人也得常回家看看,别让老人觉得自己被忘了。
参加活动是直接的办法。社区里的老年大学、书法班、合唱团,哪个不是老人们的好去处?这些地方不光能学东西,还能认识新朋友。像北京有个社区,组织老人每周搞一次生日会,大家一起吃蛋糕、唱歌,老人说:“好多年没这么热闹了!”这样的活动简单又暖心,效果特别好。
做志愿者也能让老人找到存在感。帮社区发传单、给小朋友讲故事,这些事不难,却能让老人觉得自己还有用。上海有个“银发志愿者”项目,老人帮着组织活动,不光认识了新朋友,连心情都变好了。数据说,参加志愿活动的老人,孤独感能降低20%以上。
兴趣爱好也能拉近老人和别人的距离。学画画、练太极、跳广场舞,这些活动既能让老人动起来,还能认识一群志同道合的人。南京有个老大爷,70岁开始学书法,现在每周都跟书法班的朋友聚会,聊得不亦乐乎。他说:“以前觉得日子没盼头,现在每天都忙着写字、交朋友。”
手机和网络也是个好帮手。不少老人一开始怕学不会,但只要有人教一教,他们也能玩得转。社区可以开点“手机课”,教老人怎么用微信、怎么看视频。杭州有个社区就这么干,老人学会了视频聊天,天天跟远方的孙子聊几句,笑得合不拢嘴。数据说,用社交软件的老人,孤独感比不用的人低了15%。
运动不光对身体好,还能让老人多交朋友。广场舞、健步走、瑜伽班,这些活动让老人既锻炼了身体,又有了聊天的伙伴。广州有个公园,每天早上都有老人组团走路,边走边聊,气氛好得像过节。医生说,运动能让老人心情更好,孤独感也能少一半。
心理上的帮助也很重要。有的老人觉得自己“没人要”,这时候可以试试心理治疗。认知行为疗法能帮老人改掉消极想法,比如“我不重要”这种念头。心理医生会引导他们重新看待自己,找回自信。北京有家医院做过实验,接受这种治疗的老人,60%都说自己心情好多了。
还有种方法叫正念训练,教老人专注当下,少胡思乱想。比如每天花10分钟静静地感受呼吸,就能让心情平静不少。浙江有个老人说,学了正念后,他不再老想着“没人陪”,反而觉得生活挺充实。数据说,正念训练能让老人的焦虑感降低30%。
家人和社区的关心是最大的力量。子女多打个电话、常回家看看,能让老人心里暖洋洋。社区也可以多组织活动,比如节日聚会、邻里互助,让老人觉得有人在乎他们。深圳有个社区,志愿者每周去探望独居老人,陪他们聊天、买菜,老人说:“这比吃药还管用!”
中国在关心老人这方面,动作越来越大。全国老年健康宣传周就是个例子,各地都在推活动、建社区中心,让老人有地方去、有朋友交。国家还出了政策,鼓励社区建老年活动室、健身角,这些都让老人的生活更丰富。咱们国家的老龄化问题不小,但解决办法也多,关键是大家一起出力。
老人的孤独不是小事,是咱们全社会的事。每个人都能做点什么,比如陪老人聊聊天、带他们去散散步。生活化的小事,往往能带来大改变。你说呢?如果咱们都能伸把手,老人的日子会不会更开心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