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新闻
天天在线汽车
天天在线文旅
天天财经116
天天在线App
近年来,在中国市场,瑞幸咖啡们几乎将星巴克打得节节败退。如今,在星巴克考虑出售中国业务股权之际,瑞幸咖啡却攻入了它的“大本营”——美国。
美国市场首批门店
据彭博社报道,瑞幸咖啡在美国开出的首批门店(共计2家)于6月30日正式开业,相应门店分别位于纽约曼哈顿百老汇大道755号、第六大道800号。据悉,该店开业当天顾客盈门,许多消费者通过瑞幸应用享受1.99美元(约合14.3元人民币)的饮品优惠。
其实,早在6月20日,瑞幸就在纽约街头开启连续4天的快闪活动,下载APP并注册账户就能领一杯免费咖啡,同时还有机会赢得一年免费瑞幸咖啡。瑞幸美国官方在TikTok称,纽约门店将在6月30日开业。具体售价还没出,但是根据快闪活动海报,开业前下载APP可享受任意饮品限时只需$0.99的特惠价,相当于7.2元,比国内9.9元还便宜。
据美国星巴克官网,大杯美式含税售价4.69美元,大杯拿铁含税5.46美元。可见,瑞幸咖啡定价低于星巴克,势必对星巴克当地业务造成冲击。
星巴克的压力
事实上,北美和中国是星巴克最重要的两大市场。截至第二财季末,星巴克在美国和中国的门店占公司全球组合的61%,分别开设17122家和7758家门店。
2025财年第二季度,星巴克中国在各项关键财务指标上表现良好,实现营业收入约7.4亿美元,同比增长5%。与上一季度相比,在各类商圈、不同城市层级、各个营业时段,星巴克中国门店的同店可比交易量同比攀升,实现4%的增长,同店销售额继续大幅改善。
近年来,星巴克在中国市场的表现持续承压,本土竞争对手的崛起进一步蚕食其市场份额。以瑞幸咖啡为代表的本土品牌,凭借价格战和快速扩张,吸引了大量价格敏感型消费者,对星巴克传统的高端定位形成冲击。
2023年11月,瑞幸正式超越星巴克成为中国最大的咖啡连锁店,也是在这一年,瑞幸咖啡年收入达249亿元(34.8亿美元),超过星巴克在中国约31.6亿美元的收入。
过去几年,尽管星巴克投入巨资,不断增加门店数量,但市场份额依旧急剧下跌。据FT报道,星巴克在中国咖啡市场的份额已经从2017年的42%的峰值跌至2024的14%,星巴克被瑞幸咖啡们打得节节败退。
而在美国市场,星巴克也面临着较大压力。财报显示,星巴克第二财季北美同店销售额下滑1%,下滑幅度高于预期;北美市场的营业利润为7.48亿美元,同比下滑35%。这也反映在公司的整体业绩上。这一季度,星巴克总净收入87.62亿美元,同比微增2.3%,但营业利润6.01亿美元,同比大幅下滑45.3%。
去年11月,星巴克首次被曝考虑出售中国业务股权的可能性。当时彭博社报道称,星巴克正在为中国业务探寻多种方案,其中包括出售该项业务部分股权的可能性,并指公司已非正式评估了包括中国本土私募股权机构在内的多个中国潜在投资者的兴趣。
就在近日传出,高瓴也有意收购星巴克中国业务。对此,星巴克中国回应称,星巴克坚信中国市场蕴藏的巨大增长机遇,正在评估把握未来增长机遇的最佳方式。“我们将继续专注于实现中国业务的重振增长,保持积极正向的发展趋势。”
咖啡出海仍在探路
在新茶饮出海已经如火如荼之时,国内咖啡品牌出海仍处在探索阶段。在业内看来,海外市场消费环境和国内相差较大,咖啡品牌出海面临严峻挑战。
2023年3月,瑞幸选择将新加坡市场作为出海的第一站,在2年的时间中,瑞幸在新加坡动作并不大。截至2024年末,瑞幸在新加坡共有51家门店,据新加坡消费者介绍,瑞幸咖啡在当地主流产品价格在4到6新加坡元/杯,与星巴克等品牌价格相仿。
今年春节过后,首次进入马来西亚的瑞幸咖啡在当地开出4家门店,首批落地门店中另有2家也将陆续开业。售价方面,以生椰拿铁为代表的大部分现制咖啡标价14马币(约合人民币23元),按照日常发放7至8折券的惯例,最终实际售价应当在约10马币(约人民币17元)上下。
在内部分享中,瑞幸CEO郭谨一认为,中国的咖啡消费远远没有成熟,还在持续单边上涨,因此出海并不着急。
另一方面,国内咖啡品牌出海面临的市场环境也有较大的挑战。
国内咖啡行业的崛起,除了资本助推下的低价催化外,也和咖啡饮品化降低了咖啡消费的接受门槛有关,两者共同带来了持续不断的新增量。但在海外市场,咖啡行业已经相对成熟,而且新加坡等部分海外市场的房租、人工等运营成本要高于国内市场,因此也很难照搬国内低价补贴抢占市场的策略。
同时海外市场的竞争也较为激烈,比如在马来西亚,除了星巴克等传统国际连锁咖啡品牌外,还有本土品牌ZUSCoffee和GigiCoffee等,新加坡也同样是大小咖啡品牌林立。
如今进军美国,瑞幸显然面临更复杂的挑战。根据商业地产服务及投资公司CBRE发布的《2025年第一季度曼哈顿零售租金报告》,曼哈顿核心商圈的平均租金高达每平方英尺659美元/年,在全球范围内处于顶尖水平。对于瑞幸来说,如何在高昂的运营成本下,实行低价策略,将是一大挑战。
在业内人士看来,虽然海外咖啡消费市场较为成熟,但国内咖啡品牌在咖啡饮品化领域的持续创新未必不能在海外打开市场,从消费者的咖啡饮用习惯看,也有在咖啡中添加糖、奶、炼乳等配料的习惯,但具体市场进展还有待进一步观望。
内容来自:第一财经、钛媒体、大河财立方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