销量暴涨却没钱赚,车企苦撑价格战,突围路在何方?

2025-09-05 11:00:05
18373

中国车企的销量冲上天,钱包却干瘪瘪!这事儿听起来就让人捏把汗。2025年上半年,中国汽车行业交出了一份让人既兴奋又发愁的成绩单:销量猛增,收入涨了8%,但利润却像被卡了脖子,几乎没动弹。尤其是比亚迪、吉利、长城这三巨头,赚的钱加起来才勉强跟电池大佬宁德时代一家持平。这是什么情况?车卖得越多,钱却越赚越少?

汽车行业现在就像开了一场热闹的派对,表面风光,内里却有点心酸。数据显示,2025年1到7月,全国汽车行业收入接近6万亿,但利润只有2737亿元,同比增长不到1%。这意味着,车企忙活半天,钱没多赚多少。16家上市车企中,比亚迪、吉利、长城三家赚了311亿元,占了总利润的八成,但吉利和长城的利润还比去年少了。车企们卖车卖得热火朝天,可钱袋子却没跟着鼓起来。

为啥会出现这种“增收不增利”的怪事?答案很直接:价格战打得太狠了。车企为了抢市场份额,拼命降价,折扣一个比一个猛。彭博社的调研说,7月份,中国市场前20大汽车品牌都在大打折扣,有的甚至变本加厉。结果呢?消费者买车省了钱,车企的利润却被砍得七零八落。平均成交价一降再降,利润率跌到3.5%,创了五年新低。这就像卖菜的把白菜贱卖出去,卖得再多也填不饱肚子。

更扎心的是,利润都跑去哪儿了?答案在上游。电池供应商宁德时代一家就赚了304.9亿元的净利润,净利率高达19%,而车企平均才4%左右。整车厂辛辛苦苦造车,干的是门面活儿,钱却让电池厂赚走了。这就像盖房子,装修队累死累活,赚大钱的却是卖水泥的。车企的日子不好过,规模大了,价值却没跟上。

车企们也不是傻子,他们早就看出问题,想办法突围。比亚迪靠技术出招,推出了第五代DM技术,百公里油耗低到2.6升,直接刷新全球纪录。这招的目的是啥?用技术领先把消费者吸引过来,减少对价格战的依赖。吉利也开始玩新花样,推自研的AI座舱和云端算力平台,想靠智能体验把品牌价值拉起来。长城的老板魏建军说得更直白:“不赚钱的企业走不远。”他们开始琢磨怎么打“价值战”,而不是一味拼价格。

除了技术,车企还把目光投向了海外。过去,中国车卖到国外,主要是简单出口。现在不一样了,比亚迪在泰国建厂,还用自家的船把电动车运到欧洲,甚至在匈牙利搞了个研发中心。吉利和长城也没闲着,分别在巴西、南非、泰国等地布局生产线,搞本地化生产。这么做的好处是啥?既能躲避贸易壁垒,还能赚更高的单车利润。比如,长城改造了泰国罗勇工厂,还把零部件企业带过去,结果今年前7个月在泰国销量暴涨96%。这就像在别人家门口开店,生意做得更稳当。

政策也在帮忙。中央财经委说了,要管管低价乱战。现在市场折扣稳定在20%左右,说明行业开始有点秩序了。未来,竞争可能不再是“谁便宜谁赢”,而是看谁的品牌、技术、服务更牛。车企们都明白,靠降价抢市场只能图一时痛快,长远看还得靠真本事。

说到这儿,问题来了:价格战为啥停不下来?因为汽车行业太重要了。房地产不景气,汽车成了拉动经济的大腿。为了保销量、保就业,车企只能咬牙降价。这就像家里缺钱,宁可少赚点,也得先把货卖出去。但长此以往,车企的日子只会更难过。想要翻身,就得跳出国内的内卷圈,把目光放远。

全球化是个大方向。丰田这样的老牌巨头,利润有一半来自海外,而中国车企的出口占比还远远不够。虽然比亚迪、吉利已经挤进全球销量前十,但赚钱能力跟丰田比还有差距。怎么追?不光要把车卖出去,还得把研发、生产、供应链都搬过去。长城在泰国的成功就是例子,本地化让定价权更稳,品牌也能更值钱。

这波转型肯定有阵痛,但也是行业长大的必经之路。中国车企已经从“跟跑”到“并跑”,现在要迈向“领跑”。销量上去了,技术跟上了,品牌站稳了,钱自然就来了。你说,中国车企能不能靠这股劲儿,真正成为全球汽车圈的顶流?

免责声明:本文观点来自原作者,不代表天天在线的观点和立场。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交流、学习,不构成投资建议
责任编辑:水仙花
猜你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