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发胸闷喘不上气,10分钟急救法能救命,你家准备好了吗?

2025-07-18 17:30:11
18360

肺栓塞这病,猛得像一阵风,吹得人措手不及。有人前一秒还在聊天,下一秒就喘不上气,倒在地上。关键时刻,懂点急救知识,可能就是生与死的差别。

这病来得快,走得也快。胸闷、喘不上气、脸色发白、心跳像跑马一样,冷汗哗哗往下流。有的案例是夜里睡觉突然憋醒,有的洗完澡觉得心口像压了块石头,还有的只是看电视时呼吸变浅,哼哼两声就没了动静。

肺栓塞不是肺炎,也不是哮喘,根子在血栓。血栓像个隐形炸弹,卡在肺动脉里,肺循环瞬间崩盘。心脏压力暴涨,血氧直线下降,几分钟内人可能就昏过去了。

抢救窗口短得吓人。医生远水救不了近火,真正能救命的,是身边人能不能赶紧做对事。数据显示,急性肺栓塞院前猝死率超30%,很多人压根没到医院就没了。

为啥这么多人没当回事?因为大家熟悉心梗、脑梗,肺栓塞却像个陌生人。其实,久坐、肥胖、静脉曲张、刚做完手术、长期吃避孕药,这些都可能让血液变“粘”,在腿部静脉里悄悄形成血栓。

血栓不声不响,发起狠来却不等人。发作时,很多人以为是心梗,但肺栓塞更偏呼吸困难,喘气费劲,不一定有胸痛。心电图可能看不出大问题,但血氧饱和度掉得快,十分钟内基本定生死。

家里有人突然这样,第一时间让患者平躺,腿稍微垫高,别让他坐起来或走动。有人觉得憋气就扶人起来,其实这会让血栓更快跑进肺里。平躺能减轻心脏负担,稳住血栓别乱动。

接着,观察人还能不能说话,眼神有没有反应。如果还能沟通,赶紧打120,同时打开窗户通风。家里有氧气瓶的,赶紧用上,没设备也别慌,保持空气流通能稍微缓解缺氧。

如果脉搏摸不着,脸色发青,手脚冰凉,说明情况危急,可能心跳都快停了。这时候别等,马上开始心肺复苏。胸口中间按下去,5-6厘米深,每分钟100-120次,没学过也得试,总比干等着强。

预防比抢救更重要。很多人不知道自己就在危险边缘。久坐超过4小时,长途飞机坐6小时以上,术后不活动,饭后就躺平,这些都是血栓的温床。

中老年人尤其得注意。腿肿不疼,以为是水肿,其实可能是深静脉血栓在作怪。血栓脱落前,有时会有信号,比如小腿肿胀、压着疼、局部发热,或者走路觉得别扭。

这些信号不明显,很多人不当回事,以为是走多了或者天热闹的。结果错过检查时机,等血栓跑进肺里,后悔都来不及。如果能及时做个腿部静脉超声,问题可能早就发现了。

有人觉得吃阿司匹林能防血栓,这是个大误区。阿司匹林管动脉血栓,对静脉血栓效果差。真正管用的是低分子肝素或抗凝药,但这得医生开,随便吃阿司匹林还可能伤胃。

术后卧床的老人是高危人群。没手术的,长期不活动也得小心。定期动动腿,穿弹力袜,抬高腿,这些小动作能救命。医生有时会开抗凝药,不是吓唬人,是真有必要。

医生碰到肺栓塞,第一件事是查D-二聚体,这指标高说明有血栓。如果怀疑严重,才会做CT确认。可家里哪等得了这些?能不能活下来,全看家属反应快不快。

美国急救培训里有个“黄金十分钟”的说法,讲的就是这关键时刻。限制活动、帮着供氧、必要时按压复苏,做对这三件事,活下来的希望就大。光着急喊救命,反而耽误事。

亚洲一项研究说,60%的肺栓塞患者在家里第一次发作,32%在送医路上就没了。活下来的人,靠的是家属有点急救常识,或者患者自己知道怎么应对。设备不重要,意识才关键。

还有个容易忽略的点,洗澡也可能触发。有的中老年人早上洗热水澡,洗完突然胸闷晕倒。热水让血管扩张,血流变慢,血栓就可能趁机脱落。

这种人可能没高血压、没糖尿病,体检也正常,但血液早就“粘”了。尤其是高血脂、抽烟、血管硬化的人,风险更高。别以为体检没事就万事大吉。

急救知识不是多余,是家里必备的“救命稻草”。比起买保健品、买按摩椅,学点心肺复苏和栓塞判断更实际。用不上最好,用上了就是救命。

肺栓塞这事,防比治重要,救比等管用。你觉得家里人该学点啥急救知识?欢迎评论区聊聊!

免责声明:本文观点来自原作者,不代表天天在线的观点和立场。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交流、学习,不构成投资建议
责任编辑:水仙花
猜你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