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新闻
天天在线汽车
天天在线文旅
天天财经116
天天在线App
菜市场里,瓠子这种不起眼的蔬菜,夏天特别常见。长得像小南瓜,煮汤清甜,炒菜爽口,价格还便宜,很多人家都爱买。可谁能想到,这“家常瓜”一旦发苦,吃下去可能要命!
浙江宁波有个大叔,前阵子买了几个瓠子回家,切开一炒,尝着有点苦。他没当回事,心想菜有点苦味很正常,硬着头皮把菜吃完了。结果没过几小时,肚子开始翻江倒海,吐得昏天黑地,最后被送进医院。医生检查后说,这是瓠子里的毒素——葫芦素在作怪,差点要了他的命。
瓠子为啥会变“毒瓜”?正常情况下,瓠子味道清淡,带点甜,吃着舒服。可如果它长在高温干旱的地方,或者种子有问题,瓠子里就会攒下大量葫芦素。这种东西是植物的“自卫武器”,对人却是个大麻烦。吃下去轻则拉肚子,重则脱水休克,甚至可能伤到心脏。
国家食品安全专家研究过,葫芦素对肠胃刺激特别强。一旦吃进嘴里,肠道黏膜会被它“烧”得受不了,严重的还会引发急性胃肠炎。数据说,如果瓠子里葫芦素含量超过70毫克每公斤,人吃下去基本都会中毒。而有些“问题瓠子”,含量可能高到离谱。
很多人不把苦味当回事,尤其是中老年人。他们觉得菜有点苦没啥,扔了怪可惜的。有的还信“苦口良药”的老话,以为苦味能“清热解毒”。结果呢?肠胃弱的人吃一口,可能就得躺医院了。年轻人也许能扛一扛,但老人家一旦脱水,血压、心跳都可能出问题。
更麻烦的是,很多人中毒后不当回事,以为自己拉肚子是小毛病,喝点盐水、吃点药就想对付过去。可葫芦素中毒不是普通拉肚子,拖得越久,情况越糟。医院里见过不少这样的例子,有人拖到休克才送来,抢救都来不及。
怎么才能吃得安心?最简单的方法,煮之前先切一小块尝尝。如果有一点苦味,哪怕只是微微发苦,整锅菜都得扔。别心疼那几个钱,健康比啥都重要。买瓠子也得挑正规摊贩,形状怪怪、颜色不对的,最好别碰。自己种菜的,种子得选靠谱的,别用杂七杂八的种子种出“毒瓜”。
说到这儿,很多人可能觉得,瓠子跟冬瓜、丝瓜不都是葫芦科的吗?咋就它这么危险?其实,冬瓜、丝瓜的葫芦素含量低,基本没啥事。可瓠子容易跟观赏型的葫芦混淆,那些花里胡哨的“装饰瓜”,毒素含量高得吓人。有的老人爱在阳台种点菜,图个新鲜,结果种出“毒瓜”还不知道。
万一不小心吃到苦瓠子,肚子痛、想吐、拉肚子,千万别硬扛。赶紧停下筷子,直奔医院,告诉医生你吃了苦瓠子。医生可能会帮你洗胃、补水,把毒素清出去。记住,葫芦素中毒没啥特效药,早去医院是关键。
这事儿听着吓人,但防起来其实不难。买菜时多留个心眼,尝味道时多长个心,吃之前多试一试,就能少很多麻烦。毕竟,谁也不想因为一盘菜,把一家人折腾得够呛。
瓠子这东西,平时看着老实,可一旦“变脸”,后果真不小。夏天菜市场里,挑菜的时候多想想,别让这“家常瓜”变成“夺命瓜”。你说,这么点小事,咱们能不注意吗?厨房里这道安全线,守好了,全家都安心。你家吃瓠子的时候,会不会也先试试味道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