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养老金并轨落地,差距仍超2000元,原因出在哪儿?

2025-09-22 09:00:04
18360

2025年,养老金并轨正式落地!从2024年10月开始,机关事业单位的过渡期结束,全国退休人员的养老金计算方式终于统一。可数据却显示,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的养老金差距依然存在。2023年全国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数据显示,企业退休人员平均月养老金为3200元,而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平均月养老金高达5100元,差距接近60%。为什么并轨后差距没缩小?下面我们来一步步看清楚。

并轨的核心是统一计算规则。2024年10月后,机关事业单位人员和新入职员工一样,按新办法计算养老金。计算公式包括基础养老金、个人账户养老金和过渡性养老金三部分。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2024年报告显示,全国统一采用缴费基数、缴费年限和平均缴费指数来确定养老金金额。可即便规则统一,实际待遇却差别不小。关键原因在哪里?参保条件和缴费基数没变!

机关事业单位人员缴费基数有天然优势。2024年统计数据显示,机关事业单位在职人员社保缴费基数严格按实际工资确定,平均缴费指数高达1.4。举个例子,月工资8000元的职工,按100%基数缴费,30年后平均缴费指数可能达到1.5。而企业职工呢?很多只能按最低标准缴费。2023年企业职工平均缴费指数仅为0.8,部分私营企业甚至低至0.6。缴费指数差一倍,养老金自然差一大截。

企业职工缴费基数低,原因很现实。2024年人社部数据显示,全国60%的民营企业选择按最低工资标准(约3000元/月)为员工缴纳社保,缴费比例仅60%。这直接拉低了平均缴费指数。比如,一个月薪6000元的员工,如果企业按3000元基数缴费,30年后他的平均缴费指数只有0.6。而机关事业单位职工,缴费基数几乎等同于实际工资,30年缴费指数轻松超过1.2。计算结果一对比,差距立马显现。

过渡性养老金也是重要因素。机关事业单位人员在2014年9月前的工龄被认定为“视同缴费工龄”。人社部2024年数据表明,全国约85%的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因此多拿了过渡性养老金,平均每月增加800-1200元。而企业职工几乎没有这项待遇。2023年统计显示,仅15%的国企员工有类似过渡性补贴,民营企业更是几乎为零。这部分差距直接体现在养老金金额上。

补充养老金的差异进一步拉大待遇差距。机关事业单位的职业年金几乎覆盖所有在编人员。2024年财政部报告显示,全国机关事业单位职业年金参保率达95%,平均每月为退休人员增加1000-1500元的收入。而企业年金呢?2023年人社部数据表明,仅20%的企业职工有企业年金,覆盖率最高的国企也不过40%。民营企业中,80%的职工压根儿没这份收入。少了这笔钱,退休待遇自然低一截。

2025年,养老金并轨迈出历史性一步。数据告诉我们,规则统一不等于待遇平等。缴费基数、年限、补充养老金的差异,依然是影响退休收入的关键。未来如何让养老金更公平?数据摆在面前,答案或许藏在更细致的政策调整中。

免责声明:本文观点来自原作者,不代表天天在线的观点和立场。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交流、学习,不构成投资建议
责任编辑:水仙花
猜你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