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新闻
天天在线汽车
天天在线文旅
天天财经116
天天在线App
在北京网络视听节目服务协会主办的“多维赋能·艺脉相承”微短剧演员经纪人专题培训上,著名表演艺术家、中国文联中国电视家协会演员委员会副会长、中国广播电影电视社会组织联合会演员委员会副会长、中国职工影视戏剧分会会长萨日娜与学员们进行了深度交流,围绕艺术初心与职业使命展开了一场富有启迪性的对话。
为传递这份宝贵的艺术经验,现将萨日娜在培训中与学员交流的实践心得整理成文:
我坐在这儿特别开心,看着你们年轻的一张张脸庞,漂亮、帅气,我觉得年轻真好;看见你们眼睛里闪烁的光芒,我更想说——年轻,真好!
微短剧是一个新兴的行业,这个行业起初看起来有些不一样,跟我们习惯的拍摄方式、节奏,都非常不同,表演也没有那么多的起承转合。但当下,这个新兴产业现在已经从新生到成熟,从成熟走向了精品。大家赶上了这个微短剧蓬勃的时代,我替你们高兴,希望你们开枝散叶,长成参天大树!
关于今天的授课题目,我脑子里闪现的第一个片段,是周星驰手里拿着一本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演员的自我修养》。这本书对于涉世不深的年轻人来说或许稍显晦涩,但结合我40多年来的经历,我想告诉大家:开卷是有益的。我希望大家能够把这本书作为自己的枕边书,作为指导自己演戏、做人的一本“圣经”。
特别想告诉大家,这本书的首页写了十个非常小的字——没有小角色,只有小演员。我觉得这是对一名演员来说最朴素、却又最至高无上的道理:演员永远要隐藏在角色的背后,要用角色的思想去思考,用角色的行动去行动,我们爱着“他”的爱,痛着“他”的痛,成为“他”、充盈“他”,让角色之美自然而然地流淌在我们每一帧画面里,最终这一帧帧的画面就会凝结成一个完整的、完美的人物,成为一部作品中最灵动的存在。
这是我作为一名演员所追求的目标——成为作品里那个鲜活的、有生命力的人。当然,做到这一点极其不易。今天我想从自己的故事出发,分享一些经验和感悟。
追光伊始:舞台的召唤
我从小在剧团长大,父母都是戏剧工作者。大约5岁时,一次在剧场的捉迷藏游戏,让我无意中走到了舞台中央。突然一束追光打在我身上。那一刻,仿佛点亮了我内心的某个角落,我第一次感受到站在舞台上是如此美妙。表演这颗种子,就这样在我心中种下了。
16岁,我怀揣着这份热爱报考了上海戏剧学院。父亲曾严肃地问我:“你确定吗?这一行很难,难的不是能否演上戏,而是你要跟随角色经历无数心路历程,你能保证一直热爱吗?”我毫不犹豫地回答:“可以!”凭借这份懵懂的决心,我顺利地被录取了。
然而,初到繁华的上海和人才济济的校园,面对来自全国各地的优秀同学,我陷入了深深的自卑,甚至跟父亲说想回家。父亲鼓励我,“来都来了,你不是热爱吗?这也是必经的一课。”于是,大学四年成为我重要的奠基期。我泡在图书馆,沉浸在阅览室,独自在排练厅琢磨小品。特别感谢那段时光,给了我静心学习和自我探索的空间。
十年沉寂:生活的课堂
其实年轻人都不容易,不是每一个年轻人都能顺顺利利地考上大学、顺顺利利地大学毕业了之后就能演上戏的。
毕业时,我满怀憧憬,以为面前将是铺满鲜花的坦途,一出校门就能演戏、成名。我被分配到全总文工团,却面临现实:一年实习期只能演团内的小品,不能外出拍戏。团里通知我们这些刚结束实习的大学生去“下生活”——到吉林、大庆、大同矿务局等工厂体验一年。我起初不解:“我们是搞艺术的,为什么要去工厂?”得到的答案是:“没有生活,创造的角色就是零,是你臆想出来的。”于是我服从安排,去了大同矿务局的中央机械修造厂。
在厂里,我负责把电机里的铜线拽出来。我觉得这很简单,结果干到中午,手套已经烂了,摘不下来,手上磨起了水泡,甚至流了血。师傅心疼地对我说:“你不可以这样干啊!你是北京来的演员,跟我们不一样!”那一刻,我倔强地想:既然来了,就要真正体验工人的生活。我开始仔细观察他们:上班如何打招呼?饭盒里带什么饭?同事间如何开玩笑、分享食物?那种质朴的情感深深打动了我。后来我几乎做遍了车间里的活。
然而新鲜感过后,宿舍、车间、食堂,单调的三点一线让我感到被困住了,像一只飞不出笼子的鸟。我把带去的书全看完了,只能跑去矿务局阅览室借阅被矿工们翻得黑乎乎的武侠小说。我不断提醒自己,这些经历都是未来的财富。但真正冲击我的是,当我在宿舍和大家一起看电视,看到荧幕上出现我的同学时,我兴奋地指认:“那是我同学!”次数多了,一位同事半开玩笑地问:“天天听你说这是你同学那是你同学,你自己演过戏吗?”这句话像一盆冷水浇下,我哑口无言——是啊,我的同学都在荧幕上演着角色,我在干什么?
迷茫了几天,我最终想通了:既来之,则安之。与其抱怨,不如真正投入。我开始发挥所长,给工人们辅导朗诵、排练小品、组织汇演。当我真正融入他们火热的生活,才体会到其中的意义——也许未来某天,这些感悟会注入我的角色。
一年期满回到北京,我满怀希望开始跑剧组。结果却是一次次碰壁。导演们常说:“我们要个年轻的。”我说:“我才21岁,不够年轻吗?”回答往往是:“你这张脸有点大,偏青衣,我们要小花旦。”无数次被泼冷水后,我甚至想,或许只能等年龄再大些,有了成熟青衣的气质才能演上戏,但内心实在不甘。更现实的是,那时我已经结婚,我的丈夫在外忙碌拍戏、配音,我却常常无事可做。我安慰自己:那就好好做个妻子吧。有一次,我去北影厂给丈夫送汤,远远看着摄影机前忙碌的灯光和演员,我抱着汤碗站在光圈外,内心强烈地呐喊:“站在灯光下的人应该是我!”但下一秒,我又习惯性地告诉自己:“记住这种感觉,将来演类似角色会用上。”
这种无戏可拍的日子持续了整整六年。为了生活,也为了不虚度时光,我尝试过各种工作:朋友开公司,叫我去做文秘,我穿着西装坐公交上班,搞接待、学打字;团里老师介绍我去给印尼访华团做中文报幕员,结果发现对方英文报幕我几乎听不懂,羞愧难当,于是我立刻报了英语班学习;我的工资只有50元一个月,为了一套新出的、30多元的莎士比亚全集,我咬牙买下,剩下20元靠吃一个月的西瓜度日。
支撑我的信念是:“记住每一种生活的感觉。演文秘?我有经验了。演工人?我体验过。演白领?我也做过。这些都不是浪费。”我如饥似渴地阅读、看能找到的一切录像带,用知识和观察填满等待的时光。
破茧成蝶:《牛玉琴的树》与生命的回响
十年等待,终于迎来转机。1995年,我参与了改编自治沙女杰牛玉琴故事的作品《牛玉琴的树》。经团里同事介绍,我去见了杨阳导演。她看着我的一头长发问:“如果让你演,需要剪头发和到乡村生活,你能接受吗?”我毫不犹豫:“当然!演员的头发不是自己的,是角色的。头发剪了还能长,但顶着城里人的样子演农民,我自己都不信,必须剪!”杨导笑了,给了我机会。
我坐硬座火车到银川,再坐吉普车颠簸四五个小时,终于到达陕西靖边县东坑乡金鸡沙村——牛玉琴的家。车停后,组里人把我放下就走了,那一瞬间,我感觉自己像被“卖”到了这里。眼前是土炕、油灯,家里每个人身上都有补丁。1995年的北京生活已不是这样,眼前的景象让我震惊。我努力和他们交流,听他们讲故事、唱信天游。
白天,我跟着牛玉琴同吃同住同劳动:喝苦涩的井水、除草、学着赶骡子车。最难忘的是,一个星期后,她带我去看她种下的2万亩树林。我爬上沙丘,眼前景象让我震撼得说不出话——在走了三小时黄沙漫漫的路后,一片巨大的、充满生机的绿色森林豁然出现!我深深感受到牛玉琴的伟大。我说:“玉琴大姐,这一棵树就是一座无字的丰碑。”她却朴实地说:“我没想那么多,就是想种点树,把沙子固住,让家人能吃上饭,能种几垄好玉米。”那一刻,我真正理解了这位时代楷模。
临走前几天,她带我去赶集。我学着她的样子端碗、付钱、就着风沙吃饭。卖凉粉的人不信我是北京来的演员,说:“一看就是你们山里的娃!”那一刻,我高兴极了——我的根扎下来了。
这段经历改变了我的人生观和对生命的态度。我把观察到的细节和感悟都融入了表演。从那时起,我养成了一个习惯:穿着角色的服装进现场。因为我觉得,只有让服装“长”在身上,带着生活的褶皱和痕迹,角色才不是个“壳”,才是有血有肉从土里长出来的。
杨导要求这部戏拍成半纪实的风格,去掉表演痕迹。扎实的生活体验给了我底气。有一场关键戏:牛玉琴拉着平板车送丈夫到银川看病,医生告知必须截肢。我原先预设的表演是激动地抓住医生恳求:“不能锯腿!锯了腿,五十里的沙梁子怎么翻?我们还怎么种树?”但实拍时,当我抬头看着医生,预设的表演消失了。我完全成为牛玉琴,懵了,只是用很小的声音、带着难以置信的口气说:“医生,这腿不能锯啊?锯了,五十里的沙梁子咋翻?我们还种不种树了?”医生说:“没了腿是不能种树了。”我(作为牛玉琴)追问:“那没了命呢?”那一刻,我的眼泪不受控制地涌上来,强忍着也无法咽下,最终只能站起来默默走出去。
这一瞬间,我忽然明白了老师早年讲的“要想甜,加点盐”的真谛——表演不是直给情绪,而是通过克制和内敛,让情感更有力量。
这是角色的痛,不是萨日娜的痛。
敬畏与热爱:时代变迁中的不变核心
回顾40年,从只能去影院剧场看戏,到家家有电视,再到如今用手机看短剧,影像传播的方式天翻地覆。但无论媒介如何变化,唯一不能变的,是我们演员对待角色的那份真诚——传递真、善、美的使命永恒不变。
我深知演员肩负的重任。我们影响着一代甚至几代人的精神世界,帮助他们构建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如果我们不能敬畏天地,悲悯众生,就无法传递这个世界的蓬勃美好。
支撑我走过40年演艺生涯的,是对表演本身纯粹的热爱。我热爱站在摄影机前,享受听到“预备!开始!”直到“过!”的整个创作过程。这是人生最美妙的享受。作为演员,如果我们去追逐名利,丧失的是创作过程本身的美;如果我们能享受创作带来的纯粹美好,那么名利只是锦上添花。即使没有名利,这份经历也赋予了我们非同凡响的人生。
演员这个职业是我的最爱,我相信也是你们的最爱。既然选择了,就把这份热爱坚持到底,珍惜每一次创作的机会。
结语:愿我们活成一束光
最后,我想分享一首泰戈尔的诗《用生命影响生命》,与大家共勉:
把自己活成一道光,
因为你不知道,
谁会借着你的光,
走出了黑暗。
请保持心中的善良,
因为你不知道,
谁会借着你的善良,
走出了绝望。
请保持你心中的信仰,
因为你不知道,
谁会借着你的信仰,
走出了迷茫。
请相信自己的力量,
因为你不知道,
谁会因为相信你,
开始相信了自己。
愿我们每一位演员创造的角色都如夏花般绚丽绽放!愿短剧行业如盛夏般热烈灿烂!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