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新闻
天天在线汽车
天天在线文旅
天天财经116
天天在线App
叶蓁蓁,一个普通的名字,背后却藏着一个不平凡的故事。她是全国第一个新生儿外科病房的负责人,七十岁还在门诊为孩子们看病。她的一生,像一部厚重的书,写满了对医学的热爱和对生命的守护。
叶蓁蓁1933年出生在南京,童年跟着父亲的工作四处搬家。父亲是大学教授,家里条件不错,但她小时候身体弱,经常生病。伤寒、牙病、关节痛,折腾得她吃够了苦头。每次生病,她都想着,要是自己会看病该多好!于是,高考时,她把志愿全填了北京医学院医疗系。1951年,她如愿考上,迈出了成为医生的第一步。
大学生活并不轻松。叶蓁蓁在北京医学院学得认真,第一年啃基础课,物理、化学、生物,一门不落。后来几年,她泡在医院实习,原本想做妇产科医生,还亲手接生过二十多个婴儿。可毕业前,计划变了。国家需要年轻人出国学技术,她被选中去匈牙利深造。1956年,她收拾行囊,踏上了去布达佩斯的路。
匈牙利的生活让叶蓁蓁开了眼界。她和同学们一起学语言,老师带着他们在游泳池、电影院里上课,指着“禁止跳水”的牌子教匈牙利语。刚适应环境,匈牙利却出了乱子,学校停课,她只能去老师家继续学。好在1957年,她通过考试,正式开始学小儿外科。每天上午,她跟着教授查房、看手术,下午埋头复习,三年后,她拿到了医学博士学位。
1961年,叶蓁蓁回国,被分配到北京儿童医院外科。她师从张金哲,中国小儿外科的顶尖人物。张主任温和又严格,带着她边学边干。没几年,她就上手快,能独立做手术。那时候,医院外科发展快,全国都排得上号。1972年,张主任决定细分专业,问她愿不愿意负责新生儿外科。她想都没想,点头说:“我愿意。”
新生儿外科可不是轻松活儿。病房里都是出生不到三个月的小婴儿,很多人有先天疾病,救治难度大。食管闭锁是当时的大难题,孩子吃不下东西,还容易得肺炎。叶蓁蓁的爱人董声焕是小儿呼吸专家,帮了大忙。他用呼吸机帮患儿控制肺炎,治愈率大大提高。夫妻俩齐心协力,救回了一个又一个脆弱的小生命。
1984年,叶蓁蓁调到首都儿科研究所当所长,还要负责筹建附属儿童医院。这活儿不简单,她既要管医疗,还要管行政。刚上任一个月,她就随代表团出访加拿大和美国。在波士顿儿童医院,她发现国外的静脉营养液比国内的好,含19种氨基酸。她带了一瓶回国,找药厂研究,联合几家医院试验。1992年,新药获批,至今还在用,救了无数孩子。
叶蓁蓁的故事,让人感动,也让人思考。她的付出,救了无数孩子,也推动了中国小儿外科的发展。她用行动告诉我们,医生不只是看病,更是守护生命。她的经历,像一盏灯,照亮了无数医学生的路。你觉得,什么样的医生才能真正改变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