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7岁护士连夜班晕倒,以为低血糖,专家却揪出隐形病因?

2025-07-09 15:30:07
18255

于晓婧47岁,湖北人,是一家县级医院的内科护士。十几年如一日,她在护士站忙碌,日夜颠倒,节假日轮值,早已习惯了高强度的工作节奏。2018年1月21日清晨,她刚下夜班,头晕得像坐过山车,腿软得迈不开步。

她揉了揉太阳穴,以为自己只是累了,睡一觉就能好。护士这份工作,熬夜是家常便饭,头晕、胸闷、腿脚肿她都经历过,以为是小毛病,没当回事。她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家,心想休息几天就没事了。

可接下来的日子,情况没好,反而更糟。2月15日,她在护士站写日志,突然觉得天旋地转,胸口闷得喘不过气,手指僵硬,字迹都看不清了。没等她反应过来,眼前一黑,整个人摔倒在地,吓坏了旁边的同事。

同事赶紧把她送到急诊室。医生一测,血糖只有2.1,低得吓人,属于中度低血糖。紧急输了葡萄糖,她才缓过来。医生查了她的肝肾功能、胰岛素水平、头颅CT,都没大问题,初步判断是长期熬夜、饮食不规律导致的功能性低血糖。

医生叮嘱她按时吃饭,别空腹,注意休息。可于晓婧一听,觉得这不就是护士的日常吗?她点点头,回家后在丈夫的督促下,开始吃规律的饭菜。每天早饭有热乎乎的小米粥、半个鸡蛋、几片蒸南瓜,哪怕没胃口,也得吃几口。

她以为生活回到正轨,可4月28日,意外又来了。她在病房查房,刚起身,眼前突然一黑,耳朵嗡嗡响,像有人在脑子里敲锣。她扶着墙,额头冒冷汗,胃里翻江倒海,没走几步就瘫倒在地,嘴唇发紫,呼吸急促。

急诊医生一看,血糖正常,不是低血糖的问题。他们怀疑是短暂性脑缺血,做了头部CT、MRI,结果还是没问题。医生又猜可能是更年期激素波动,查了性激素,依然正常。耳石症、前庭病变,也一一排除。

于晓婧的丈夫急了,眼眶红着在医生办公室拍桌子:“这到底怎么回事?她连路都走不了,睡也睡不好,工作没法干,你们查了这么多天,连个病因都找不到?”护士长也沉着脸,责问医生为啥没早点重视。

医生们也很无奈,各种检查都做了,脑出血、脑梗、自主神经紊乱,都不是。直到医院请来吴玉章院士,这位免疫学大牛才带来转机。他翻看了所有病历,详细问了于晓婧的生活习惯,眉头突然皱了起来。

于晓婧无意中提到,她因为月经不调,长期吃一种朋友推荐的内调胶囊,里面含植物雌激素。吴院士立刻让医生查凝血功能。结果出来,D-二聚体高达3120,抗心磷脂抗体和抗β2糖蛋白I抗体强阳性,确诊为抗磷脂综合征。

这病听着复杂,其实是身体里长了“捣乱”的抗体。这些抗体让血液容易形成血栓,堵住血管,脑子缺血就晕倒,手脚冰凉,严重时甚至有生命危险。于晓婧长期熬夜、压力大、饮食乱,再加上吃含激素的保健品,等于给身体埋了雷。

吴院士说,这病不罕见,但隐蔽性强,很多人忽视了早期信号,像头晕、心慌、腿软,都是在喊“救命”。于晓婧后悔没早点当回事,丈夫也自责没多关心她的身体。医生开了抗凝治疗,叮嘱她戒烟、控血压、少久坐。

你说,这事到这儿,是不是也该让我们反思一下?生活节奏快,压力大,谁还没点小毛病?但别不当回事,及时检查,规律生活,可能就避开了一场大麻烦。你觉得呢?身体的小信号,你听到了吗?

免责声明:本文观点来自原作者,不代表天天在线的观点和立场。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交流、学习,不构成投资建议
责任编辑:水仙花
猜你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