遭遇资本围猎,星巴克中国站在“十字路口”

2025-06-24 14:28:57
18689
近日,据媒体报道,PE正在围猎星巴克中国。星巴克进入中国已26年,近几年,面临瑞幸咖啡、蜜雪冰城等本土品牌的激烈竞争,星巴克中国的危机愈演愈烈,站在了战略转折的“十字路口”。

近日,据媒体报道,PE正在围猎星巴克中国。星巴克进入中国已26年,近几年,面临瑞幸咖啡、蜜雪冰城等本土品牌的激烈竞争,星巴克中国的危机感愈强烈,站在了战略转折的“十字路口”。

多家资本角逐

去年11月,星巴克首次被曝考虑出售中国业务股权的可能性。当时彭博社报道称,星巴克正在为中国业务探寻多种方案,其中包括出售该项业务部分股权的可能性,并指公司已非正式评估了包括中国本土私募股权机构在内的多个中国潜在投资者的兴趣。

在此数月前,星巴克新任命的首席执行官Brian Niccol在谈及中国市场曾表示,他正在努力更好地了解公司在中国的运营情况,并指出“中国的竞争环境似乎非常激烈”。随后消息流出,星巴克通过财务顾问向多家潜在投资者发出了信函,以征求对星巴克中国业务发展的意见和建议。

就在近日传出,高瓴也有意收购星巴克中国业务。根据外媒援引知情人士报道,高瓴近日参与了星巴克中国区的反向管理层路演,表达了对收购星巴克中国业务的兴趣。据投资界从知情人获悉,此次路演还吸引了凯雷投资、信宸资本等多家知名投资机构参与。据悉,星巴克中国业务估值约为50至60亿美元(约合人民币350-430亿元)。

对此,6月24日,星巴克中国回应称,星巴克坚信中国市场蕴藏的巨大增长机遇,正在评估把握未来增长机遇的最佳方式。“我们将继续专注于实现中国业务的重振增长,保持积极正向的发展趋势。”

至此,星巴克中国背后已经站着长长的竞购队伍,高瓴之外还包括KKR、方源资本以及太盟投资集团PAG等投资机构,国内巨头华润集团与美团也被指为潜在买家,火爆程度可见一斑。

“我们收获了很多人的兴趣,”正如Niccol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人们看到了星巴克品牌的价值,也看到咖啡行业正在增长。我认为他们很乐意与我们合作,共同探索如何将门店数量从8000家扩大到20000家。”

在中国坐拥近8000家门店,星巴克中国最终会花落谁家?“我们对具体实施持灵活态度,希望在其中拥有有意义的股份,”Niccol也透露,星巴克并不着急,“我们会顺其自然。”

中国市场困境

星巴克的中国故事始于1999年。这年1月,星巴克在北京国际贸易中心开出中国内地第一家门店,那个时候咖啡文化在中国还不普及。经历过短暂的水土不服,星巴克中国开启凶猛扩张,定位于门店“第三空间”属性和高品质的咖啡生活方式,渐渐成为本土商场的引流利器和门面担当,其白色咖啡杯也曾被认为是“小资”的代表。

入华26年,星巴克已经在中国内地1000多个县级市场开设了超过7700家门店,从一线城市快速下沉到二三线城市,进驻超过200个城市,曾实现每隔15小时就有一家新店在中国开张的奇迹。很长一段时间里,星巴克在中国咖啡饮料品牌市场份额中一直占据第一的位置。可以说,中国大部分消费者对咖啡的认识,很大程度上来自星巴克。

近年以来,星巴克在中国市场的表现持续承压,本土竞争对手的崛起进一步蚕食其市场份额。以瑞幸咖啡为代表的本土品牌,凭借价格战和快速扩张,吸引了大量价格敏感型消费者,对星巴克传统的高端定位形成冲击。

根据瑞幸咖啡财报数据,2024年全年总净收入同比增长38.4%,达344.75亿元人民币;截至去年年底,公司门店总数超2.2万家;库迪咖啡凭借“便利店+咖啡”模式,门店数量超过1万家,并计划在今年年底冲刺5万家目标。

除了瑞幸、库迪,星巴克中国的对手还有MStand、Manner、幸运咖等一批新兴连锁品牌。与此同时,三顿半、永璞等线上网红品牌也分走了大量星巴克用户,还有蜜雪冰城、茶百道、沪上阿姨、茶颜悦色等新茶饮品牌纷纷推出咖啡产品,硝烟弥漫。

为应对竞争压力,星巴克最近在中国市场采取了价格调整策略,下调了部分饮品价格,并推出无糖选项以迎合本地消费者偏好。整体业务层面,星巴克已连续五个季度出现同店销售额下滑,显示其面临的挑战不仅限于中国市场。

与此同时,星巴克产品创新乏力也在加剧自身危机。2024年瑞幸推出119款新品,平均每3天1款;星巴克仅78款,创新速度差距明显。当瑞幸跨界《原神》《黑神话:悟空》等热门IP联名、当“酱香拿铁”创下单日销量惊人数字时,星巴克仍困在传统产品线中。

如今的星巴克中国站在了战略转折的“十字路口”,卖还是不卖?相信不久的将来,便能揭晓答案

内容来自:投资界、北京商报、羊城晚报。

免责声明:本文观点来自原作者,不代表天天在线的观点和立场。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交流、学习,不构成投资建议
责任编辑:陆飞_XN052
猜你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