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亿起拍!深圳核心地标皇庭广场被拍卖,或触发皇庭国际退市危机?

2025-09-10 15:59:09
18409
在市场的风云变幻中,企业的兴衰如同潮水涨落,皇庭国际正站在命运的十字路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近日,深圳知名商业地标皇庭广场被推上司法拍卖平台。这场起拍价30.53亿元的拍卖,不仅搅动了区域商业格局,更将上市公司皇庭国际推向退市风险的边缘。这起事件背后,是企业十年扩张埋下的隐患,也是商业地产转型期的缩影。

核心资产7折开拍:30.53亿起拍的“深圳钻石之心”

皇庭广场的拍卖公告,让这座深圳福田CBD的“钻石之心”成为焦点。作为占据核心区位的商业地标,其北邻市民中心、南接会展中心,与地铁1号线、4号线无缝衔接,4.23万平方米的占地与13.8万平方米的建筑面积内,汇聚了国际奢侈品牌、高端餐饮及潮流业态,常年稳居深圳高端商业版图核心。

图源:资料图

但如今,这座账面价值57.5亿元的资产,却以30.53亿元的起拍价对外出售。对比2024年12月评估的43.61亿元市场价值,此次拍卖相当于打了7折。广东省深圳市中级人民法院公告显示,拍卖将于9月9日至10日进行,标的物涵盖皇庭广场主体及附属设施设备。

资产占比超7成:失去皇庭广场或触发退市预警

对皇庭国际而言,皇庭广场绝非普通资产。公司2024年年报数据显示,该广场账面价值57.5亿元占总资产的72.51%,2024年贡献营收3.69亿元,占全年总营收的56.03%——也就是说,公司超半数收入和七成资产都依赖这一单一项目。

图源:皇庭国际2024年年报

若拍卖成交,皇庭国际将直接面临资产规模缩水、营收断层的危机。更关键的是,根据《深圳证券交易所股票上市规则》,核心资产处置可能导致公司财务指标触及“退市风险警示”情形。截至2025年中报,公司总资产79.3亿元,上半年营收2.9亿元同比下降18.48%,财务抗压能力已显不足。

图源:皇庭国际2024年年报

溯源9年前30亿融资:押注资产的扩张埋下祸根

梳理发现,皇庭国际这场危机的源头,要追溯到2016年的一笔信托贷款。当年3月,皇庭国际子公司融发投资向中信信托借款30亿元,借款期限5年。为获取资金,公司不仅以皇庭广场作为抵押,还将融发投资100%股权质押,并由上市公司及实控人郑康豪提供连带责任担保,几乎押上了核心家底。

拿到资金后,皇庭国际随即启动金融领域扩张:2016年1月计划联合成立10亿元商业地产并购基金,此后又收购同心投资基金、同心小额再贷款公司股权。但随着市场环境变化,信托贷款到期后无法续期,融发投资2021年起陷入违约,债务危机正式爆发。

债务辗转易主:从协商还款到资产强制拍卖

违约发生后,中信信托于2024年3月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同年4月,在法院协调下,融发投资与中信信托达成临时协议:由法院每月从融发投资账户划扣资金,兼顾还款与皇庭广场日常运营。但这一缓冲并未持续太久——2024年7月,法院裁定中信信托将债权转让给光曜夏岚(深圳)投资有限公司,新债权人随即推动资产拍卖。

雪上加霜的是,公司管理层同步出现动荡。2025年6月30日,董事、执行总裁刘海波辞职,仅保留商业顾问职务,核心管理团队稳定性受影响。

跨界转型遇挫:半导体业务占比不足9%难挑大梁

面对债务压力,皇庭国际试图通过跨界转型破局,将目光投向了功率半导体领域。2023年1月,公司联合子公司与安徽巢湖经开区签约,计划投资建设先进CLIP工艺功率器件封装项目,但因合作推进缓慢、关键问题未达成一致,2025年8月27日宣布终止该项目。

此后公司又加快布局:2025年3月与芯茂微电子达成战略合作,涉及电源芯片代理与氮化镓器件开发;8月7日向尊光固态电池增资,切入储能新材料领域。但从2025年中报看,功率半导体业务仅实现营收2417.8万元,占比8.33%,远未形成支撑力,商业运营(50.16%)和物业管理(32.57%)仍是营收主力。

图源:皇庭国际2025年半年报

拍卖暂遇冷:短期喘息后仍需破局

截至9月9日,皇庭广场拍卖尚未有报名及出价记录,这为皇庭国际争取了短暂喘息时间。但市场普遍认为,若后续二次拍卖仍无法避免,公司将直面核心资产流失与退市风险的双重冲击。

对于皇庭国际而言,当前的核心命题已不仅是保住皇庭广场,更需尽快明确转型路径、盘活存量资产、缓解债务压力。这场“渡劫之战”的最终结局,不仅关乎一家企业的存亡,更折射出商业地产企业在行业调整期的生存困境。市场正拭目以待,看这家老牌商业地产公司能否找到破局之道。

(内容综合自皇庭国际往期公开财报、财联社、澎湃新闻等公开新闻报道)

免责声明:本文观点来自原作者,不代表天天在线的观点和立场。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交流、学习,不构成投资建议
责任编辑:言攀_XN051
猜你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