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岁后血糖高点别慌,院士揭秘关键线,吃药反害自己?

2025-07-31 17:30:08
18052

50岁以后,血糖没到这个数,别急着吃药!李兰娟院士一句话,点醒无数人:血糖高点,不等于糖尿病,更不意味着非吃药不可。这话一出,多少人松了口气,放下手里的药瓶,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

血糖这东西,听着吓人,谁一查有点高,立马觉得自己得了大病。尤其是50岁往后,体检报告上只要血糖数字红了,很多人就慌了,赶紧上网搜药、问邻居、找偏方。可李院士说得清楚:血糖没超过“警戒线”,别急着往嘴里塞药。这“警戒线”是啥?空腹血糖6.1毫摩尔每升以下,餐后2小时血糖7.8毫摩尔每升以下。只要在这范围内,慌啥?身体没你想的那么脆弱。

为啥50岁以后血糖容易高点?人到这个年纪,身体代谢慢了,胰岛素工作效率也下降了,就像老车跑不动高速了,油门踩再狠也没用。这不是病,是自然规律。很多人一听“血糖高”,就觉得自己离糖尿病不远了,恨不得马上吃药压下去。可事实是,血糖稍微高点,不代表你就是病人。国家卫健委的数据说,我国18岁以上成年人糖尿病患病率是11.9%,听起来不少,但大部分确诊的患者,血糖早就不止6.1了,还得有口渴、多尿、掉体重等症状。没这些,别自己吓自己。

吃药不是喝水,想吃就吃。二甲双胍是常见降糖药,安全性是不错,但也不是随便吃的糖豆。说明书上写得明白,长期吃可能有胃肠不适、维生素B12缺、甚至乳酸中毒的风险。尤其是那些血糖刚到5.6到6.1之间的人,压根没到糖尿病的地步,吃药不仅没用,还可能让身体的自我调节功能乱套。这就像车胎有点慢撒气,你不补胎,直接换新轮胎,费钱又伤车。

很多人血糖高,其实是生活方式惹的祸。2024年《中华老年医学杂志》调查说了,50岁以上人群里,60%以上的“血糖偏高”是因为吃得乱、运动少、心情差。熬夜刷手机、顿顿大鱼大肉、沙发上一躺一天,血糖能不高吗?这不是病,是自己“作”出来的。还有人一查血糖高,吓得不敢吃饭,米饭不碰,面条不沾,三餐全靠黄瓜顶着。结果呢?一个月瘦了5公斤,血糖没降,肝功能倒先报警了。身体不是机器,血糖也不是越低越好,饿得头晕眼花,健康早跑偏了。

李兰娟院士的意思很明白:血糖没过线,药先放一边,生活方式先改起来。吃饭得规律,别一顿撑死一顿饿死。少吃点油腻的,多吃点粗粮蔬菜,饭后散散步,体重稳住,血糖自然就稳。2021年《中国糖尿病杂志》的研究也说了,通过调整饮食、规律运动、控制体重,超过一半的“糖调异常”的人,半年内血糖就正常了,根本不用吃药。这不比药管用?

当然,也不是说血糖高就不管。如果空腹血糖老是超7.0,或者餐后2小时超11.1,那就得去医院好好查查,该吃药吃药,该打针打针。可现实是,大多数人根本没到这地步,慌得太早,药吃得太快。门诊里常见这样的例子:50多岁的阿姨,体检血糖6.2,吓得三天不吃主食,光喝水啃黄瓜。复查时血糖是降了,人却虚得站不稳。这哪是控糖,分明是折腾自己。

医生不是不让你吃药,是不想让你吃冤枉药。吃药得有明确诊断,比如血糖高到一定程度,或者有其他症状,才有必要。不然,瞎吃一通,副作用来了,身体的调节能力也被破坏,最后小问题拖成大麻烦。健康这事儿,靠的是清醒的脑子,不是一堆药瓶。怕血糖高,先问问自己:昨晚熬夜没?炸鸡薯条吃了几顿?沙发上瘫了多久?这些习惯不改,吃药也白搭。

说到这儿,想想身边的事儿。张大爷60岁,体检血糖6.0,医生让他少吃甜食,多走路。他没当回事,觉得吃药最保险,结果吃了一年后,胃老不舒服,查出来是药的副作用。后来他听医生的,饭后散步一小时,甜饮料戒了,半年后血糖稳在5.5,药也停了。人精神了,腰围小了,逢人就说:“早知道就不吃药了,生活规律点比啥都强!”

最后想说,血糖高点,真不是世界末日。别把自己活成体检报告的奴隶,也别让药瓶绑架了生活。50岁以后,活得清醒比啥都重要。吃饭有规律,运动不偷懒,心情放轻松,血糖自然不会给你找麻烦。你说,是不是这个理?

免责声明:本文观点来自原作者,不代表天天在线的观点和立场。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交流、学习,不构成投资建议
责任编辑:水仙花
猜你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