濮阳大爷街头烤肉旋子,200年非遗香飘十里,他70岁却不收徒

2025-07-15 12:03:22
18432

河南濮阳的街头巷尾,总能闻到让人流口水的香味。提起濮阳的美食,大家伙儿脑子里蹦出来的多半是热气腾腾的羊肉汤,或者是大锅菜那满满一盆的实在。可今天要聊的,不是这些老面孔,而是一个藏在县城里的小吃——肉旋子。这玩意儿在濮阳可是响当当的非遗美食,200多年的手艺,愣是靠一家人硬撑着传了下来。故事的主角是个70岁的大爷,守着自家小摊,低调得不行,可香味一飘,十里八乡的人都得挤过来。

大爷做肉旋子的手艺,是一辈一辈传下来的,到了他这儿,已经是第五代了。200多年的历史,不是随便说说,单是大爷家里的老账本,就能翻出几代人做这门生意的记录。每天清早,大爷就在自家小店门口支起摊子,忙活起来。别看他年纪大,手脚可麻利得很,揉面、擀皮、包馅,一气呵成。来吃的人多了,排队的队伍都能拐到街角,可大爷从不慌,慢悠悠地干活,脸上总挂着笑。

肉旋子这东西,做法看着简单,里头的门道可不少。面团和好后,直接切成小块,不用发酵,这点就跟别的面食不一样。馅儿用的是当地山羊肉,剁成肉馅后啥调料都不放,就等着跟特制的调料酱混一块儿。调料酱是关键,猪油打底,掺了十几种香料,闻着就让人肚子叫。擀好的面皮摊开,抹上一层酱,再抓一小把肉馅,包成圆形,压扁成饼,送去烤。

烤肉旋子的家伙事儿也讲究,先在鏊子上烤一会儿,定个型,再挪到预热的石头上继续烤。盖上盖子,两面刷油,烤得金黄酥脆后,沿着边儿切个小口,灌进打散的鸡蛋,再烤上几分钟,香喷喷的肉旋子就出锅了。一个13块钱,羊肉、鸡蛋、面粉全齐,份量足得很,吃一个能顶一上午。大爷说,这价格公道,街坊邻居都吃得起。

咬一口肉旋子,外皮脆得掉渣,里头的羊肉嫩得不行,一点膻味都没有。姜味和五香味混在一起,香得让人停不下来。别看抹了油,吃起来却不腻,馅料满满当当,每一口都能嚼出幸福感。来吃的老顾客说,这味道跟小时候吃的一个样,几十年来没变过。隔壁村的年轻人也爱来,拍个照片发网上,硬是把大爷的小摊变成了“网红”。

大爷对手艺的坚持,简直让人服气。他从不收徒,也不对外传方子。问他为啥,他笑笑说,怕外人学得不精,砸了祖上传下来的招牌。家里倒是有后人接着学,他也不急,慢慢教,总能传下去。200多年的手艺,就这么在一家人手里攥得紧紧的,像守着个宝似的。

这门手艺不光是吃的东西,更像是一种信念。200多年,多少风风雨雨,大爷家愣是没让肉旋子断了传承。别的地方,有些老手艺早就没人做了,可濮阳这小县城里,大爷还在日复一日地烤饼。街坊们说,大爷这是在守住老祖宗的味道,也是在守住濮阳人的根。

肉旋子虽说是小吃,背后却是个大故事。200年的传承,靠的不是啥秘方,而是对手艺的真心。每次吃到嘴里,那股香味就像在跟你讲过去的故事。濮阳人爱这口,不光因为好吃,还因为它带着家乡的味儿,带着老一辈的倔强和坚持。

肉旋子这门手艺,能不能再传200年,谁也说不准。可只要有大爷这样的人在,濮阳的街头巷尾,就总会有这股香味飘着。你说,这味道是不是比啥都值?吃过肉旋子的人,咋看这门老手艺?要不要让更多人知道它?

免责声明:本文观点来自原作者,不代表天天在线的观点和立场。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交流、学习,不构成投资建议
责任编辑:水仙花
猜你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