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新闻
天天在线汽车
天天在线文旅
天天财经116
天天在线App
甘肃陇东直流配套新能源330千伏送出工程在9月19日正式投运。这条工程耗时数月,建成后直接打通了陇东风电、光伏等清洁能源外送的通道。它的意义不小,不仅是“陇电入鲁”战略的关键一步,还让西北的绿色能源能更顺畅地送到中东部地区。这条线路就像一条“绿色大动脉”,让风吹日晒的沙戈荒地变成了能源宝库。
工程位于甘肃庆阳市环县,起点是750千伏曲子变电站,连接了4座新能源升压站。总共架设了324.262公里的输电线路,立起了677基铁塔。这么长的线路,覆盖了13个乡镇,把陇东的风电、光伏资源牢牢接入了电网。数据显示,这条线路每年能输送140亿千瓦时的绿电,相当于为中东部地区省下420万吨标准煤,减少1100万吨二氧化碳排放。这组数字实打实,展现了工程的绿色价值。
国家“双碳”目标下,这条工程是沙戈荒地区风电光伏基地建设的重要一环。陇东地区风大、光照强,新能源资源丰富,但过去受限于外送通道不足,很多电发出来用不了。现在,这条线路让陇东的清洁能源能跨越千里,送到山东等用电需求大的地方。2024年,山东电力需求预计达到8000亿千瓦时,其中绿电占比逐年提高。这条工程正好填补了供需缺口,实现了资源和需求的精准对接。
建设过程可不轻松。工程跨越铁路、公路、河流,还要应对沙尘暴、高温等极端天气。参建团队完成43处线路迁改,处理了197次高风险作业。国网庆阳供电公司专门成立了安全生产委员会,制定了详细的计划,确保每个环节不出差错。他们还用了“二级-三级-四级”风险管控机制,排查了2400多项风险点,硬是把安全隐患降到最低。
数字技术也派上了大用场。工程用上了数字化监控平台,施工进度、质量、安全数据一目了然。平台能实时预警,哪个环节有问题马上发现,避免了时间和资源的浪费。2023年,国网甘肃电力在数字化管理上的投入达到2.5亿元,这套系统在陇东工程中发挥了关键作用。施工效率提高15%,材料浪费减少10%,数据让工程管理更精准。
施工团队的付出也很了不起。他们顶着高温、沙尘和暴雨,24小时轮班作业。工程高峰期,现场有超过2000名工人同时干活,日均架设线路2公里以上。恶劣环境下,他们硬是用汗水和毅力把工期抢了回来。国网庆阳供电公司表示,团队每天的加班时长平均超过12小时,确保了工程按时完工。
这条工程的投运,直接带来了绿色效益。140亿千瓦时的绿电,不仅减少了化石能源的消耗,还为中东部地区的工业和居民用电提供了稳定支持。2024年,全国绿电交易量突破1000亿千瓦时,陇东工程的投运进一步推高了这个数字。它还带动了当地的经济发展,新能源项目建设期间,庆阳市新增就业岗位超5000个,相关产业链产值增长20%。
对陇东地区来说,这条线路就像一针“强心剂”。当地风光资源变成了实实在在的财富,吸引了更多新能源企业投资。2023年,庆阳市新能源装机容量达到800万千瓦,占全省的30%。工程投运后,预计2025年装机容量还能再增15%。这不仅让当地经济更有活力,也让“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落了地。
未来,这条线路的维护也很关键。国网庆阳供电公司计划用“日常巡检+专项排查+智能监测”的方式,确保线路稳定运行。他们还用上了无人机巡检和红外测温技术,巡检效率比传统方式高出3倍。2024年,无人机巡检覆盖了甘肃电网90%的线路,故障发现率提高了25%。这些技术让绿色“大动脉”跑得更稳。
工程的成功,还为其他地区提供了经验。国家能源局数据显示,2023年全国新能源基地建设投资超过1.2万亿元,类似陇东的工程还有很多在推进。甘肃的经验,比如数字化管理和风险管控,正在被其他项目借鉴。国网甘肃电力表示,他们已整理了超过500页的建设总结,为后续项目提供参考。
这条工程的意义,不只是一条输电线路的建成。它连接了西北的资源和东部的需求,串起了经济和环保的共赢。140亿千瓦时的绿电,420万吨节约的煤炭,1100万吨减少的碳排放,这些数字背后,是中国能源转型的坚定步伐。工程的投运,也让更多人看到,绿色能源不仅是未来,更是现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