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岁夫妻摆摊卖壮馍,5元一斤日入4000,9口大锅忙不过来

2025-07-26 13:11:47
18180

一对40岁的夫妻,摆摊卖壮馍,一天赚四五千!这事儿听起来就让人眼馋。河南濮阳街头,这对夫妻用一个小吃摊,硬是把日子过得风生水起。壮馍这东西,外地人可能没听过,但在当地可是响当当的美食名片。

我前阵子出差,路过一条小吃街,肚子饿得咕咕叫。随便逛了逛,就被一股香味勾住了。那香味儿,隔老远都能闻到,馋得人口水直流。走近一看,是个小摊,夫妻俩忙得热火朝天。摊前围了一堆人,个个盯着锅里金黄的壮馍,眼睛都不带眨的。

这壮馍到底啥来头?说白了,就是河南濮阳的特色小吃。模样有点像饼,但做法讲究,味道更独特。夫妻俩的摊子有荤有素,荤的用五花肉、洋葱碎,香得不行;素的用粉皮配葱,再加点当地特有的食材,简单却有嚼头。做好后,外皮金黄酥脆,咬一口,里面汤汁满满,味道层次分明,嚼着又香又满足。

夫妻俩配合得像打仗一样有条理。大哥揉面、擀面剂子,手法利索得像在表演。嫂子守着九口大锅,翻来覆去烤馍,火候拿捏得刚好。九口锅啊!这得多少人买才能忙得过来?可人家就是供不应求,摊前排队的顾客就没断过。

壮馍这生意,火爆得有点夸张。一天能卖上千斤,一斤5块钱,算下来一天收入四五千。啥概念?城里白领累死累活一个月,也就这数儿吧!夫妻俩靠这手艺,硬是把小日子过得比打工强百倍。街坊邻居都说,这俩人脑子活,敢干敢拼,才有了今天这光景。

这对夫妻可不是一时兴起才摆摊。听旁边人聊,他们干这行已经十多年了。早些年,俩人也出去打过工,累死累活一个月赚几千块,勉强够一家人嚼用。可生活压力大,孩子要上学,老人要照顾,工资总觉得不够花。后来他们琢磨,出去给别人干不如自己干,壮馍这手艺是祖上传下来的,干脆拿出来试试。

刚开始摆摊,生意没那么好。夫妻俩起早贪黑,琢磨怎么让壮馍更好吃。馅料怎么调,火候怎么控,面团怎么发,他们一点点试,一点点改。慢慢地,回头客多了,名声也传开了。现在,他们的摊子成了小吃街的招牌,很多人专门开车来买,排队都乐意。

壮馍这东西,做法看着简单,其实门道多。面得发得恰到好处,太硬嚼不动,太软没口感。馅料得新鲜,调料得地道,火候还得拿捏得准。夫妻俩说,壮馍好吃的关键,是用心。每天凌晨三点,他们就得起来准备,选最新鲜的食材,忙到晚上八九点才能收摊。累是累,但看到顾客吃得开心,他们觉得值。

这生意火了,夫妻俩也没闲着。他们还在琢磨新花样,比如推出新口味,吸引更多年轻人。毕竟现在年轻人爱吃新奇的,壮馍虽然传统,但得跟上潮流。他们还打算把摊子开到外地,让更多人尝尝这地道的濮阳味儿。

说起来,这对夫妻的日子,真是咱们普通人奋斗的缩影。没文凭,没背景,靠着一双手和一颗不服输的心,把小吃摊干成了大生意。谁说没文化就没出路?他们用行动证明,只要肯干、会干,路子总比困难多。

壮馍这门手艺,不只是个吃饭的家伙,更像是一种传承。濮阳的壮馍,承载了多少人的家乡记忆。夫妻俩的摊子,不光卖吃的,还卖出了对生活的热爱。他们忙碌的身影,让人看了就觉得暖心。谁家还没点难处?可他们硬是咬牙坚持,把小日子过得有滋有味。

说到这儿,你是不是也馋了?要是路过濮阳,记得去小吃街转转,找找这对夫妻的摊子。咬一口壮馍,尝尝那外焦里嫩的滋味,说不定还能听他们聊聊创业的那些事儿。生活嘛,总得有点盼头,你说是不是?

免责声明:本文观点来自原作者,不代表天天在线的观点和立场。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交流、学习,不构成投资建议
责任编辑:水仙花
猜你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