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新闻
天天在线汽车
天天在线文旅
天天财经116
天天在线App
一根小小的银针,在遥远的赞比亚,竟然能让一个疼得睡不着觉的华人企业家重新挥动胳膊,甚至开心地打起了球!这不是魔法,而是中国中医的神奇力量。故事的主角是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荣姗姗医生,她带着第26批援赞医疗队,把中医带到了非洲。
刘总是赞比亚的华人企业家,右胳膊疼了一年后,找到荣姗姗时,脸色蜡黄,眉头紧锁。他告诉荣医生,胳膊痛得像针扎,晚上都睡不好。当地医院查来查去,只说是肱骨外上髁炎,开了止痛药。可止痛药吃到胃难受,疼痛还是没消。刘总无奈,右肘上还长了一块硬邦邦的皮肤,像是贴了块蛇皮。
荣姗姗一听,马上搭上刘总的脉。她发现脉象紧得像拉满的弓,说明气血不通,针灸正适合。她让刘总躺下,拿出细细的银针,对准“尺泽穴”轻轻一刺。刘总吓得背一僵,荣医生笑着说:“别紧张,就像蚊子叮一口。”她一边安抚,一边慢慢转动针,直到刘总感觉一股酸麻像电流传到指尖。
接下来,荣姗姗又在刘总肘部最痛的地方扎了一针。那块硬皮的中心,叫“阿是穴”,是针灸的关键。她手法轻巧,针尖斜刺进去,慢慢捻转。诊室里安静得只剩针颤动的轻响。半个小时后,她拔下针,刘总试着动了动胳膊,惊讶地说:“咦,疼得没那么厉害了!”
接下来的五天,刘总每天准时来诊室。荣姗姗根据他的情况,换着穴位扎针,从“尺泽”到“外关”,再到“膈俞”和“血海”。她手法稳,针法准,每次扎完,刘总都觉得胳膊轻松一点。到了第五天,刘总拔针后直接挥了几下胳膊,乐得像孩子:“荣医生,我昨天还运动了一下!太感谢了!”
这小小的银针,不只是治好了刘总的胳膊疼,还让他感受到家乡的温暖。他在异国打拼多年,身体不适时,总是想念国内的医疗。荣姗姗的针灸,不仅疏通了他的经络,还让他觉得祖国就在身边。每次治疗,他都会和医疗队聊几句家乡的事,眼神里满是亲切。
荣姗姗是第26批援赞医疗队的成员之一。这支队伍由中国派到赞比亚,专门帮助当地人以及在外的华人。2023年,医疗队在赞比亚接诊了上千人,其中针灸治疗占了很大一部分。荣姗姗说,中医在非洲越来越受欢迎,因为它简单、有效,还不用吃药。很多人一开始不信针灸,试过之后都竖大拇指。
中医能火到国外,可不只是靠运气。中医讲究望闻问切,针灸更是直接针对病根。比如刘总的肱骨外上髁炎,俗称“网球肘”,是因为长期用力导致筋膜发炎。西医往往靠止痛药缓解,但治标不治本。而针灸通过刺激穴位,调理气血,直接让身体自己修复。荣姗姗说,这种方法在国外特别受欢迎,因为很多人不想长期依赖药物。
医疗队的工作不轻松。赞比亚7月是干冷季,诊室条件简陋,荣姗姗每天要消毒、整理,还要应对各种病人。她不仅要扎针,还要耐心解释中医的原理。有的病人怕针,她就用轻松的语气安抚,比如“就像蚊子咬一口,没啥大事”。她的耐心和专业,让不少人对中医改观。
刘总的康复只是医疗队工作的一个小缩影。在赞比亚,医疗队还帮过当地人治腰痛、头痛,甚至失眠。每次看到病人露出笑容,荣姗姗就想起出发前老师的叮嘱:中医走出去,不只是治病,更是让世界看到中国文化的力量。她觉得,自己手里的银针,像是架起了中国和世界的一座桥。
针灸的效果让刘总成了中医的“铁粉”。他逢人就说:“中国医生太牛了,几根针就把我的老毛病治好了!”他还拉着朋友来试针灸,诊室里渐渐热闹起来。荣姗姗笑着说,病人多了虽然累,但看到大家信任中医,她心里特别骄傲。
中国援外医疗队已经走过60多年,足迹遍布全球。从非洲到亚洲,从针灸到手术,中国医生用行动让世界看到中国的担当。2022年,全球有超过2万名中国医务人员在海外工作,累计诊疗患者上亿人次。这些数字背后,是像荣姗姗这样默默付出的普通人。他们用专业和热情,让中医成为了中国的一张名片。
刘总的故事在当地传开了,不少华人开始关注中医。有人问荣姗姗:“针灸这么神奇,是不是每个人都能学?”她笑着摇头:“针灸看着简单,背后是几千年的经验积累。”她还说,中医讲究因人而异,每个人的治疗方案都不一样。这份细致和用心,正是中医的魅力所在。
在赞比亚的诊室里,荣姗姗每天忙碌却充实。她知道,自己不只是在治病,更是在传递中国的文化和温暖。每次看到病人康复,她都觉得这比什么都值得。而刘总这样的患者,也通过自己的经历,成了中医的“代言人”。他们用自己的故事,告诉大家:中国的智慧,能让世界变得更好。
这个故事让人好奇:小小的银针,到底还能创造多少奇迹?中医在海外的路,未来会走得更远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