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底捞服务员挂打赏二维码引争议,小费文化因何遭抵制?

2025-07-09 14:45:39
17116
近日,有网友发帖称,海底捞火锅刮起“打赏风”。据介绍,海底捞服务员胸前带了一个“二维码”,上面写着“如果服务满意,请打赏¥3.99”的字样。经过扫描二维码后发现,手机会直接跳转到个人的微信收款页面,此举被质疑是变相引入“小费文化”。

近日,有网友发帖称,海底捞火锅刮起“打赏风”。据介绍,海底捞服务员胸前带了一个“二维码”,上面写着“如果服务满意,请打赏¥3.99”的字样。经过扫描二维码后发现,手机会直接跳转到个人的微信收款页面,此举被质疑是变相引入“小费文化”。

部分网友对于海底捞此做法表达了明确反对。有网友认为,海底捞额外打赏属于重复收费,且可能演变为隐性强制消费。也有网友表达了对“小费文化”担忧,认为其可能压低员工基础工资,最终导致“不打赏遭区别对待”的恶性循环。还有网友表示,二维码的显眼存在让人感到尴尬,认为服务诚意被“明码标价”消解。

也有网友对此举表示支持。有网友指出,打赏能弥补基层服务员工资偏低的问题,激励服务创新。还有消费者认为,小额打赏可自主选择,是对超额服务(如照顾儿童、及时响应)的即时奖励。也有人建议,海底捞若推行打赏机制,应公开资金分配规则,确保不转嫁用人成本,并优化提示方式减少顾客心理压力。

对此,海底捞客服回应,这个情况目前还不太了解,可以先登记反馈。至于不扫码会不会影响服务,对方也表示这个情况是不存在的,请放心用餐。

据了解,类似打赏机制曾在2021年于青岛等海底捞门店短暂试行。目前,合肥等地的海底捞门店被证实仍有服务员佩戴打赏码。

美国人被小费“逼疯

关于小费的起源,历史学家们至今尚未给出定论,只是普遍猜测可以追溯到中世纪时期的欧洲。最初的小费可能出现于主仆之间,如果仆人表现出色,主人会支付额外的酬金作为对仆人的奖励。

英语里“tips(小费)”的单词源于18世纪的英国。当时,英国酒店的餐桌中间会摆放一个写有“To Insure Prompt Service(保证服务迅速)”的碗,顾客们只要将零钱放入其中,就能得到更加优质、热情的服务。这种做法逐渐得到了大家的认可,这4个单词首字母连在一起形成的缩写“tips”也逐渐演变成了“小费”这一单词。

如今,小费在国外很多地方已经成为约定俗成的习惯。通常认为,给予小费既是对他人劳动付出的尊重,也是对自身经济实力的认可和表达。比如在美国,只要服务不是差得离谱,消费者基本都会选择默认支付小费。

不过,最近几年,越来越多的消费者抱怨,小费成了“变相涨价”——商家将原本应当支付给员工的工资成本,通过小费文化“包装”后转嫁到了消费者头上。

美国消费者的“怨念”就普遍较深。不少网友吐槽:“现在剪个头发、做个按摩、买杯喝的都要给小费,甚至有些自助服务的地方也要求给小费。”“有一次结账的时候,发现账单上自动多收了14%的小费,但服务明明很差,根本不值得给。结果被告知,这是自动的。这和抢钱有什么区别?”“小费应该是基于服务而定,而不是‘变相涨价’的方式。”

一位名叫斯图尔特的女士发布了一条TikTok吐槽自己的遭遇。她在一所美容院正打算按摩时,按摩师竟然要求她在按摩开始前就支付小费,真是离了个大谱。斯图尔特说自己并不是抠门,而是小费文化已经在美国被扭曲了:“我非常乐意给小费,但我觉得现在给小费已经失控了。”

这次按摩的收费是20美元,斯图尔特本来打算支付20%的小费,于是给了对方5美元,结果对方并不满意,并且建议她把小费给到20-30美元之间。这让斯图尔特大为不解。“如果我是百万富翁,我会很乐意给她一千美元小费”,她说。

美国消费金融服务公司银率(Bankrate)的一项调查显示,受访者中约有66%的美国成年人对小费文化感到不满。具体来看,41%的受访者认为企业应该向员工支付更高的工资,而不是过分依赖小费;32%的受访者对部分店家预先设置固定金额小费的行为感到恼火;30%的受访者认为现在的小费文化已经失控。

小费文化因何遭抵制?

与欧美不同,小费文化在亚洲地区遭到抵制。

2023年8月,韩国网上一篇题为“希望永远不要在韩国出现的一种外国文化”的帖子引发热议。帖子上传了一张韩国知名面包店在柜台放置“小费瓶”的照片。该帖文下方收到200多条反对意见,不少网友要求面包店撤下“小费瓶”,并称其行为“荒谬”。此后,“小费瓶”从面包柜台撤下。还有不少网友跟帖分享类似经历。一名网友表示,首尔麻浦区一家咖啡厅的店员要求她付小费,并拿出平板电脑让其选择是付消费金额的5%、7%,还是10%当小费。

对于被要求付小费,有意见认为,在对服务满意的情况下,可以适当给出能力范围内的小费,但多数韩国民众对收小费持反对意见。他们认为,韩国不应该引入小费文化。一名网友称:“没有得到任何值得支付小费的服务,为什么要支付小费?”韩国一项针对12106人的民调显示,超过70%的人认为收小费“不可接受”,19%的受访者认为收小费是个人选择,只有5%的受访者表示支持。

据环球时报,曾有人在新冠疫情中期提出,日本或许也应该推行“小费文化”,但这个计划最终失败。亚洲人普遍生活在一种珍贵的自由中,既没有美国式的“小费暴政”,也没有让人产生负罪感的压力。并不是说日本经济没有承担这种隐性成本的能力,而是因为其一直坚定捍卫这份“小费自由”。

一家日本连锁餐厅的老板把“小费文化”视为对资本主义不同程度信仰的一个指标。他说,尽管美国人肤浅地相信资本主义的力量,但他们之所以给小费,是因为他们非常清楚,如果没有其他补充,他们的资本主义模式无法为各行各业的服务人员提供公平收入。虽然日本相信自己是可以达到公平的,但日本几十年来工资停滞不前,且目前正在经历的通货膨胀显而易见。尽管大企业员工今年成功实现了历史性加薪,但这种胜利不太可能在小企业中复制,因此这可能会进一步扩大薪酬差距。

按说,小费的定价权应该在消费者手中,消费者自愿为服务付出一些价钱,但当小费标准被强制纳入账单,定价权就从消费者手中转移到了商家手中。此外,定价标准也不清晰。何谓服务好,何谓服务不好,评价标准在消费者心中,定价标准在消费者手中。但当定价权转移到商家手中,定价标准就变成商家说了算。长此以往,小费面临的质疑恐将越来越多。

一些专家表示,小费文化不公平且不高效,企业应该提高员工的工资而不是依赖小费。康奈尔大学酒店管理学院的消费者行为和市场营销教授迈克尔·林恩(Michael Lynn)表示,小费不是激励或奖励服务工作者的好方法,因为它受到许多他们无法控制的因素的影响,比如账单的大小、顾客的心情和工作者的吸引力。他还表示,小费可能导致歧视和骚扰,因为一些顾客可能会利用小费来对服务工作者施加权力或影响力。

也有专家分析,经济环境好的时候,消费者普遍“不差钱”,支付敏感度不高;当经济面临下行压力时,支付敏感度大涨,消费者的不满自然会集中爆发。

内容来自:密度财经、经济日报、环球时报。

免责声明:本文观点来自原作者,不代表天天在线的观点和立场。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交流、学习,不构成投资建议
责任编辑:陆飞_XN052
猜你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