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新闻
天天在线汽车
天天在线文旅
天天财经116
天天在线App
老家亲戚老王,今年五十出头,平时身体硬朗,谁见了都夸他像四十岁的人。可就在前几天,他突然跑来找我,脸色发白,手里攥着一份检查报告,嘴里念叨:“年年体检都正常,怎么就得了胃癌?是不是医院搞错了?”我一看报告,确诊胃癌,确实不是小事。可他还是不信,觉得自己这些年那么注意健康,怎么会摊上这事。
老王这些年确实很重视体检,几乎每年都去医院跑一趟。去年下半年,他还特意花钱做了个“全面体检”,结果出来全是绿灯,他觉得自己身体好得不得了。可我翻了翻他那些体检报告,忍不住叹了口气。原来,他所谓的“全面体检”,压根没做过胃肠镜,连最基本的胃镜都没碰过,倒是年年查肿瘤标志物,次次正常,就觉得自己没事。
肿瘤标志物正常,就能说明没问题吗?其实不然。这东西只能作为参考,查不出早期癌症的概率太高了。老王就是因为太信这个,结果错过了发现胃癌的最佳时机。直到最近他老觉得胃胀、吃不下饭,医生让他去做胃镜,这一查才发现问题已经不小了。
这事让我想起一组数据:2017年到2021年,中国做健康体检的人从4.06亿涨到了4.88亿,大家的健康意识是越来越强了。可奇怪的是,癌症病例非但没减少,反而年年攀升。这是为什么?癌症不是一天两天得的,很多时候它早就悄悄藏在身体里,只是我们没选对检查项目,误以为自己没事。
体检项目多得让人眼花缭乱,但不是每个都值得做。有些检查花了钱却没用,有些却是救命的关键。比如血常规,简单又实用,查三项指标就能知道不少问题。白细胞计数高了,可能是有感染或者过敏,甚至更严重的病;低了,可能跟某些药或者骨髓问题有关。血小板计数高了,可能只是熬夜、运动引起的,但如果持续高,还伴着头晕、麻木,就得赶紧查清楚。血红蛋白高低也不容忽视,高的可能跟甲亢、糖尿病有关,低的可能是贫血,严重的话得赶紧去血液科。
除了血常规,还有几项检查特别重要。比如甲胎蛋白,这是查肝癌的“尖子生”。很多人觉得做个腹部B超就够了,但B超容易漏诊,甲胎蛋白更精准,尤其是肝癌高危人群,半年查一次,配合彩超,效果更好。肾功能检查也很关键,尿素氮、肌酐、尿酸这几项如果不正常,可能肾脏已经开始喊救命了。尿常规也能查出不少问题,比如尿里白细胞多,可能有炎症;红细胞多,可能有结石或者更严重的情况。
女性朋友尤其要注意乳腺检查。乳腺癌现在是全球发病率最高的癌症,30岁以后最好每年做一次钼靶或者彩超,早发现早治疗,效果完全不一样。胸部CT也不可少,能查出肺部和心脏的问题,比如肺炎、肺结核,甚至肺部小结节,及时发现就能少走弯路。肝功能检查也很重要,转氨酶和胆红素高了,可能肝脏有问题,得赶紧找医生。
说到胃肠镜,很多人一听就皱眉头,觉得麻烦又吓人。可老王的故事告诉我们,这项检查真是不能省。一份调查显示,2299名中晚期结直肠癌患者里,97%的人确诊前从没做过肠镜,只有6.9%的人是在肠镜里发现癌症的,可惜已经晚了。肠镜能发现息肉、增生这些早期问题,及时切除,就能把癌症挡在门外。胃镜也是查胃癌的金标准,其他检查根本没法代替。
老王现在后悔得不行,说早知道就去做胃镜了,也不至于拖到今天。他还问我,体检报告上有些名词看不懂,比如“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是什么意思。我告诉他,这种情况通常不用太担心,但如果报告上写着“萎缩性胃炎”或者“肠化生”,那就得赶紧找医生再查清楚,可能会有些麻烦。
体检这事,说白了就是花小钱防大病。但选错了项目,钱花了不说,还可能误事。很多人像老王一样,觉得体检做了就万事大吉,其实关键在于做对检查。胃肠镜、甲胎蛋白、胸部CT这些,能做就别省,尤其是40岁以上的人,身体不像年轻时那么抗造了。
体检的意义在于防患于未然,但防病这件事,不光靠医院,也靠自己。少熬夜、少吃垃圾食品,多运动、保持好心情,这些老生常谈的话,其实比什么体检都管用。你说呢?要是老王早点重视这些,是不是结果会不一样?大家不妨想想,自己的体检单里,有没有漏掉什么关键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