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新闻
天天在线汽车
天天在线文旅
天天财经116
天天在线App
一位60岁的退休大爷体检时发现血糖偏高,吓得赶紧问医生:“听说年纪大了就容易得糖尿病,这是真的吗?”其实,不少人都有这个担心,尤其是上了年纪后,身体好像没年轻时那么“听话”了,稍不注意,血糖就可能悄悄爬上来。可你知道吗?有些老人家活到七八十岁,血糖稳得像年轻人,秘诀到底在哪儿?
年纪大了,身体代谢确实会慢下来,糖尿病风险会比年轻时高一些。数据显示,60岁以上人群中,糖尿病发病率大概是20-30%,比年轻人高出不少。可这不意味着老了就一定会得糖尿病。那些血糖控制得好的人,通常有几个共同的习惯,简单又实用,值得我们学一学。
体重稳得住,是这些健康老人的第一大特点。尤其是腰围,绝对不能让肚子“鼓”得太厉害。研究发现,腰围超标的老人,糖尿病风险比腰围正常的人高出3-4倍。为什么?因为肚子上的脂肪堆积多了,容易让身体对胰岛素“不上心”,血糖就容易失控。保持体重不是非得瘦成皮包骨,而是别让肚子胖得像“救生圈”,平时注意饮食和活动就行。
肌肉量够足,也是关键。年纪大了,肌肉容易“跑”掉,很多人变成了“瘦胖子”——体重看着正常,可身体里脂肪多、肌肉少。这种情况特别容易让血糖不稳定。研究说,肌肉量足的人,胰岛素工作效率更高,血糖控制得更好。怎么办?简单,平时多走走路,做点轻力量训练,比如抬抬腿、举举哑铃,就能让肌肉“留”下来。
饮食上,这些老人有自己的“小心机”。他们吃的东西讲究“三低一高”:低GI碳水、低饱和脂肪、低加工食品,高膳食纤维。啥叫低GI?就是吃进去不会让血糖“蹭蹭”往上涨的食物,比如糙米、燕麦比白米饭好,蔬菜比甜饮料强。膳食纤维多的食物,像豆子、绿叶菜,能让血糖升得慢,还对肠道好。少吃油炸食品和加工零食,身体负担小,血糖也更稳。
久坐是大忌,健康老人从不“瘫”在沙发上。久坐就像给身体按了“暂停键”,代谢慢下来,胰岛素也不好使。研究发现,每天坐6小时以上的人,糖尿病风险比爱活动的人高30%。怎么办?别老坐着,起来走走,哪怕是洗碗、遛狗、浇花,都能让身体“活”起来。每天走个5000步,血糖都能更听话。
睡眠好,压力小,也是这些老人的“法宝”。睡不好或者压力大,身体会分泌一种叫皮质醇的激素,专门捣乱胰岛素的工作。数据说,长期每晚睡不到6小时的人,糖尿病风险高出2倍。健康老人怎么做?晚上尽量早睡,保持7-8小时睡眠,压力大的时候,找点喜欢的事儿,比如听听戏、种种花,让心情放松下来。
这些习惯听起来不复杂,但真做起来需要点坚持。糖尿病不是“老年专属病”,而是跟生活方式挂钩的慢性病。医学研究说,80%的2型糖尿病都可以通过健康生活方式预防。那些血糖稳定的老人,不是天生“命好”,而是懂得照顾自己。
遗传因素确实没办法改,但生活习惯能改变很多。比如,家里有糖尿病史的人,更得注意控制体重、吃得健康、多动动。反过来,就算没家族史,生活方式乱七八糟,糖尿病也可能找上门。关键在于行动,而不是光知道这些道理。
这些健康习惯,归根到底就是“管住嘴,迈开腿,心情好”。听起来简单,做起来却得下点功夫。比如,少吃一口甜点,多走几步路,晚上少刷会手机,血糖就能更稳定。生活就像种地,你种啥,它就回报啥,健康也是这个理儿。
说到这儿,问题来了:知道这些习惯容易,可怎么才能坚持下去?有人说,忙了一辈子,退休了就想吃点好的,享受享受,哪有心思管这些?其实,健康不是跟享受对着干,而是让自己能更长久地享受生活。每天小改变,积少成多,效果就出来了。
中国的老人越来越重视健康,这点让人挺欣慰的。国家也在推健康生活方式,比如社区里的免费体检、健身活动,让大家更方便关注自己的身体。咱们中国人讲究“家和万事兴”,身体健康了,家庭才能更幸福,这不比啥都强?
你有没有啥控制血糖的小妙招?或者家里老人是怎么保持健康的?欢迎大家聊聊自己的经验!毕竟,健康这事儿,人人都有发言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