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新闻
天天在线汽车
天天在线文旅
天天财经116
天天在线App
一名46岁的杭州女子摔倒骨折,做了手术后却突然离世,这事听起来让人心里一惊。手术明明很顺利,检查也没问题,可术后36小时,她突然喘不上气,几分钟后就没了呼吸。尸检结果让人意外:一条4厘米的血栓堵住了她的肺动脉,引发了急性肺栓塞,夺走了她的生命。
血栓这东西,听着简单,可它真是个隐形杀手。骨折后,女子长时间躺在床上,血液流动慢了下来,血栓就悄悄形成了。她翻身时,血栓顺着血液跑到肺部,堵住气管,导致缺氧去世。医生说,这种情况在骨折手术后48小时最常见,尤其是下肢骨折的病人。
数据让人更揪心。根据《中华血液学杂志》2024年的报告,近三年我国因骨折引发血栓的病人多了17%。血栓可不只是老年人的“专利”,年轻人也有可能中招。17、18岁的少年,身体好好的,也可能因为骨折或长时间不动,血液凝固出问题。
为什么血栓这么容易找上门?人老了,血管弹性差,血流慢,就像河道窄了,水流不畅,泥沙就容易堆积。中老年人常见的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都在给血栓“铺路”。糖尿病让血液变稠,血脂高让油脂粘在血管壁 mo墙上,增加凝血风险。
女性尤其要小心。40多岁的女性正值更年期,雌激素不稳定,血液更容易凝固。骨折手术后躺太久,静脉血栓的风险会翻倍,严重时可能引发肺栓塞。就像杭州这位女子,手术后没怎么活动,血栓就趁虚而入了。
血栓虽然来得突然,但也不是完全没征兆。呼吸困难、心跳加快,或者小腿突然肿胀、发热、疼痛,走路觉得沉重,这些都是警告信号。发现这些症状,赶紧去医院,拖不得。很多人以为手术后就得老实躺着,其实完全不动反而危险。
医生常叮嘱术后要适当活动。比如刚手术完,可以在护士帮助下轻轻动动脚踝、脚趾,等恢复好些再慢慢走几步。每天喝够1500到2000毫升水,血液不稠,流动顺畅,血栓风险也能小点。高危人群,比如骨折术后或长期卧床的人,医生可能会开低分子肝素来预防,但药
用药得听医生的,千万别自作主张停药或改剂量,不然可能适得其反。有血栓家族史的中年人,尤其是女性,风险更高。定期查查凝血功能,或者做基因筛查,提前知道自己是不是容易得血栓,能早防早治。
生活中也有简单办法防血栓。别老坐着或躺着,每小时起来走几步,伸伸胳膊腿,促进血液循环。尤其是坐办公室或长途旅行的人,久坐后活动一下,血液流动起来,血栓就不容易找上门。
杭州女子的遭遇让人唏嘘。手术后家属以为她只是紧张,没当回事,结果错过了抢救时机。血栓这事,防比治重要。术后恢复得听医生的,做些简单活动,别老躺着。主动恢复能让血液流动顺畅,降低血栓风险。
有些人觉得术后活动会影响伤口,其实适量运动没那么可怕。相反,瞎折腾才危险,运动太猛可能让伤口裂开。跟着康复师的指导,循序渐进,从小动作开始,慢慢增加活动量,才是正道。
血栓的可怕之处在于它来得太快。杭州女子术后36小时还好好的,谁能想到几分钟后就没了呼吸。家属以为是医院手术失误,可尸检证明是血栓惹的祸。这事提醒大家,术后恢复不能掉以轻心,预防血栓得从细节做起。
除了术后卧床,生活中还有不少血栓的“诱因”。比如长期坐飞机、火车,或者久坐办公室,血液流动慢都可能埋下隐患。尤其是女性、老年人,或者有家族史的人,更得当心,定期检查,防患于未然。
这事听起来吓人,但其实很多血栓是可以预防的。每天多喝水,保持血液流动,少久坐,适当活动,这些小习惯都能帮大忙。像杭州女子这样的悲剧,谁都不想再看到。早点注意,早点行动,血栓的风险能降到最低。
血栓这事,说大不大,说小不小。关键是别不当回事,以为它离自己很远。每个人都可能遇到,提前了解、多注意,才能离危险远一点。你说呢?多动动、多喝水,生活习惯改一改,健康就能多一份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