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新闻
天天在线汽车
天天在线文旅
天天财经116
天天在线App
可孚医疗提交港股上市申请,目标成为家用医疗器械行业首家“A+H”双重上市企业!这家靠“背背佳”爆红的公司,正试图用资本的力量冲向海外市场。背后的故事却没那么简单:爆款产品能火多久?技术实力能不能跟得上野心?
疫情期间,可孚医疗抓住了机会。2019年到2021年,公司收入从14.62亿元猛增到22.76亿元,足足翻了三倍。利润也从1.24亿元涨到4.29亿元,增速惊人。2021年10月,可孚在创业板上市,募集资金超过37亿元,资本市场的热情被彻底点燃。
好日子却没持续太久。疫情红利退去后,可孚的增长像踩了刹车。2022年到2024年,公司收入分别是29.77亿元、28.54亿元和29.83亿元,几乎没怎么动。利润也从2021年的高点开始下滑。2025年上半年,收入增幅仅4%,比之前低了近10%。数据说明,靠防疫产品拉动的增长已经到头,公司急需新方向。
“背背佳”是可孚最出名的招牌。这个90年代的品牌,靠电视购物火遍全国,后来却渐渐没落。2022年,可孚收购背背佳,重新包装,主打“全年龄体态管理”。搭上短视频和直播带货的快车,背背佳再次翻红。2024年,它相关产品销售额达到5亿元,占矫姿产品市场27.2%的份额,甩开第二名(8.5%)一大截。2025年,康复辅具类产品占公司收入近四成,背背佳功不可没。
背背佳的成功离不开营销。可孚2025年花了4.8亿元在销售上,占总收入的32.1%。相比之下,研发投入只有4000多万元,不到3%。行业老大鱼跃医疗的研发投入是可孚的七倍以上。重营销、轻研发的打法让可孚短期内赚足眼球,但也让人担心:如果流量红利没了,产品还能靠什么站稳?
背背佳的争议也不小。医学上,矫姿带只能提醒用户保持姿势,不能真正解决脊柱问题。不少用户反映,戴着不舒服,用几次就扔一边了。复购率低,很多人买一次就当“尝鲜”。这种“一次性消费”的产品,很难支撑公司长期增长。
除了背背佳,可孚在其他产品上的表现平平。血压计、雾化器、助听器、呼吸机这些传统项目,市场表现不如鱼跃医疗等龙头。在主流电商平台的家用医疗器械排行榜中,鱼跃稳坐第一,可孚只能排在第七或第八。产品线单一,让公司在市场竞争中显得底气不足。
线上销售是可孚的亮点。2024年,线上销售额占公司总收入的36%,增长很快。但这也带来问题:过度依赖电商平台,平台规则、流量成本、服务费用都会挤压利润。线下方面,可孚覆盖了20万家药店和700多家自营门店,但品牌影响力还没完全发挥出来。线上线下两条腿走路,平衡起来并不容易。
港股上市是可孚的又一次大动作。表面看是为了融资,实际上是想借机打开海外市场。2022年到2024年,公司海外收入占比从1.4%涨到2.0%。2025年上半年,这个数字猛增到6.5%。增长主要靠两家收购公司:香港曼拿医疗系统有限公司和上海华舟医疗科技有限公司。通过并购,可孚快速在海外站稳脚跟,打开了出口渠道。
海外市场的增长看着亮眼,但根基还不稳。收购带来的收入增长,能持续多久还不好说。海外消费者对品牌的认知、产品的合规性、售后服务体系,这些都需要从头搭建。光靠资本运作,解决不了所有问题。可孚的全球化之路,考验才刚刚开始。
家用医疗器械行业竞争越来越激烈。消费者也越来越理性,单纯靠爆款营销已经不够。背背佳的成功,证明了可孚的营销能力,但未来的路还得靠技术和产品说话。港股IPO只是一个新起点,能否在技术、产品、渠道上打出组合拳,才是决定可孚未来的关键。
可孚医疗的经历,像极了中国家用医疗器械行业的缩影。从靠营销起家,到逐渐走进更广阔的市场,机会和挑战并存。背背佳的翻红是个好的开始,但要走得更远,还得看公司能不能在技术上多下功夫,在产品上多出新意,在渠道上多想办法。未来的家用医疗器械市场,拼的不只是爆款,还有实打实的核心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