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老菜脯,岁月沉淀的滋味,十年陈脯一口咽下,满是回忆与温情

2025-03-17 11:00:05
18717

在我老家那座古老的厝里,冬日的阳光透过灰瓦斜照进院子,林老伯正站在天井下,翻晒着满满一地的萝卜。那一根根白亮亮的萝卜被切成片,摊在青石板上,随着腊月的寒风吹拂,渐渐褪去了水分,变得皱巴巴的,仿佛这每一片萝卜都在讲述着过往岁月的故事。

这可不仅仅是老家的一种风景,它是潮汕人家过冬的传统,也是这片土地上岁月的味道。每年冬天,林老伯和邻里们都会把腊月的萝卜一片片晒在院子里,晒成菜脯,和往年的味道一样,香气四溢,像是把整个街巷都填满了年味。仔细看看,每一个晒场的角落,整齐铺开的一片片萝卜,白得像是给巷道上铺了一层薄薄的雪。

林老伯至今依然保留着他祖父传下来的那把竹苫,篾条已被岁月的盐粒磨得发亮,触摸起来温润且带有岁月的痕迹。他告诉我,切萝卜最讲究“雌雄对半剖”,说这是祖辈流传下来的智慧。“雄片厚,能耐腌;雌片薄,味道容易渗透。”他手中的刀工娴熟,每一刀落下,都仿佛是在雕刻岁月的节奏。盐撒下去的声音像是老祖母在厨房里忙碌的日子,沙沙作响,仿佛回到了三十年前,那时他还是个小伙子,跟着阿嫲一起学习做菜脯。

“盐多了,萝卜的甜味没了,盐少了,菜脯就不够持久。”林老伯时常念叨着这些话,仿佛这是他对后辈的警示,也是他对自己一生坚持的匠心。那块压菜的青石板,几代人用过,已经被岁月浸透了痕迹。每当压制的第一天,石板下的盐水就开始缓缓渗透,染黄了砖缝,蚂蚁也开始列队来舔食那些流出来的盐汁。林老伯说,这才是最有“地气”的菜脯,那些岁月留下的气息,是其他任何方法无法代替的。

每当封坛前,林老伯总会唱上一段《彩楼记》,虽然音准不够,五音不全,但他的情感却让人感动。老戏文中的酸楚恰似他那一口咸香的菜脯,浓郁而深邃。“且将心事付瑶琴”,他总是带着一份怀旧的情感轻轻哼着,仿佛这些菜脯不仅仅是食物,更是他与过往岁月的一种深情对话。

他常常提醒我,十年的老菜脯,已经像琥珀一样美丽,深邃而富有层次感。撕开它的那一刻,油光闪闪,香气四溢,“这才是菜脯的精华,金不换!”他笑着递给我一筷,舌尖触碰到的瞬间,我感受到了那种温润、微酸,再到最终在喉头泛起的甘甜,仿佛是时间在我口中缓缓流淌。这种味道,是没有其他任何食物能够替代的,它带着岁月的积淀,仿佛每一口都在回味过去的生活。

隔壁的阿姆常常来借些菜脯炖猪肚汤。每次她掀开自己家那口老瓮,都会发出惊叹:“哟,你这瓮的年纪,比我孙子的还大!”林老伯一脸微笑,目光中有着深深的回忆:“这口瓮是1958年大饥荒时用的,当时这些菜脯救了七个人的命。”这段历史说起来简单,但林老伯的眼中却闪烁着不容忽视的坚韧与坚守。这不仅是食物,更是一段历史的见证,是苦难岁月中的一抹温暖。

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很多年轻人开始采用真空包装机来保存菜脯,林老伯总是摇头:“没有了瓮里的地气,和挂在树上的荔枝差不多,少了些许的自然味道。”他心里一直坚信,真正的好菜脯是不能被现代化设备所替代的,那种用岁月和自然酿成的味道,是任何包装技术都无法复制的。

最让林老伯痛心的是市面上那些冒牌货。他曾经亲自给我看过一块二十年陈的菜脯,那块菜脯外表黑亮,像老玉一样,撕开时散发出阵阵清香。老伯摇着头说:“现在的假菜脯,拿酱油染色,卖相好看,可骗得过眼睛,骗不过嘴巴。真正的老脯,外面光亮,切开后是深色的,味道也更醇厚。”这番话中,透露着他对传统手艺的坚持和对现代伪劣产品的深深无奈。

在他看来,菜脯越老,味道越浓,像人一样,越老越怀念过去的时光。每当林老伯抿一片陈年的菜脯,他总是忍不住叹息。夕阳照在他那布满风霜的脸上,脸上那些细密的皱纹仿佛在诉说着无声的故事。他的叹息并非因为老去,而是因为那些逝去的岁月,那些已经无法再回到的日子。就像菜脯一样,时间越长,它的味道越浓,岁月的味道也越是令人怀念。

林老伯的菜脯,不仅仅是吃的,它是他生活的一部分,是他与世界沟通的方式,是他在这个喧嚣时代中找回的内心的宁静。通过这种传承,他不仅保留了家族的手艺,也保留了那份从容与怀旧的情感。

正如他常说的:“菜脯越老,越沉,人也越老,越怀念旧时光。”这句简单的话,折射的是对传统的坚持,对岁月的尊重,也是一份对过往生活的深情厚谊。

免责声明:本文观点来自原作者,不代表天天在线的观点和立场。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交流、学习,不构成投资建议
责任编辑:水仙花
猜你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