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新闻
天天在线汽车
天天在线文旅
天天财经116
天天在线App
28岁的深圳空姐小丽(化名),正值人生最好的年纪,事业刚起步,生活充满希望。可就在前不久,她被确诊为艾滋病感染者。这消息像晴天霹雳,让她整个人都懵了。
小丽身体一直不错,平时连感冒都少得可怜。谁能想到,她竟然会感染艾滋病?她不吸毒,没有高危行为,生活看起来干干净净。医生通过详细问诊,梳理了她的生活习惯,发现了10个隐藏的风险点。这些点,不是什么离谱的事儿,而是很多人日常生活中都可能忽略的细节。
事情得从半年前说起。小丽开始反复发烧,浑身没劲,脖子上的淋巴结还肿了。她以为就是普通感冒,吃点药就行。结果,抗生素吃了几天,症状没好,反而更严重了。她去医院查,医生怀疑是免疫系统问题,建议做HIV检测。结果一出来,阳性!小丽当场傻眼,觉得自己不可能得这种病。
医生进一步做了病毒载量和CD4细胞计数,确认她已经是艾滋病初期,免疫功能开始下降。小丽完全想不通,自己怎么会走到这一步。医生耐心地问了她的生活细节,发现问题出在一些不起眼的习惯上。
小丽有过几个不固定的男友。她觉得自己很小心,每次都用安全套。可她没注意,口交时从没用过保护措施。她刷牙经常出血,口腔炎也老犯。医生说,这种情况下,HIV通过口腔传播的风险会大大增加。这就是第一个隐患。
她特别爱美,经常去做美甲、纹眉、穿耳洞。为了省钱,她常去街边小店。这些店看着干净,但她从没问过工具消没消毒。医生提醒,针具如果没高温消毒,哪怕有一丁点血液残留,都可能传播病毒。小丽皮肤容易破损,这种情况更是危险。
小丽热衷健身,喜欢上私教课。前几年,她还跟风做过几次“针剂塑形”,说是能让身材更好。教练每次都说针头是新的,可她从没亲眼见过拆封。国家疾控中心的数据显示,2023年,非正规机构的注射传播HIV的比例在上升,健身房、美容院这些地方尤其要当心。
她还喜欢在网上买“性健康检测盒”,查查梅毒、乙肝,以为自己这样就安全了。可这些检测盒质量参差不齐,很多不靠谱,容易漏掉问题。她从没去正规医院做过全面检查,以为自己没事,其实早就埋下隐患。
有一次,小丽想去献血,结果因为体重不够被拒了。她以为这证明自己很健康。其实,献血筛查根本不是全面体检,尤其在HIV的“窗口期”,病毒可能查不出来。把没献成血当“健康证明”,完全是误会。
小丽胃口不好时,喜欢吃保健品,觉得能增强免疫力。她吃的某些保健品含干扰素诱导因子,以为能防病。其实,这种东西不仅没用,还可能干扰身体对病毒的反应。医生明确说,没有任何保健品能防艾滋病,这种安全感完全是假的。
她还回忆起一次泰国旅游。她在那儿做了皮肤针灸和注射美容,觉得效果不错。可她完全不清楚用的什么药,针具干不干净。2022年《中华预防医学杂志》的数据显示,东南亚一些非正规场所的针具交叉感染率很高,远超国内。
小丽和男友感情好时,喜欢玩点浪漫的事儿。比如,他们曾一起互穿耳洞,觉得很甜蜜。结果耳朵发炎了,她自己抹了点碘伏就算完事。可那根耳钉是男友刚戴过的,针具也没消毒。共用这些东西,风险其实很高。
她身体不舒服时,喜欢在网上找“匿名医生”问诊。发烧、盗汗、体重下降这些症状,她被网上的人误导,以为是结核或别的病,随便吃了点药。直到症状越来越重,她才去医院。如果早点做正规HIV检查,病情不会拖到现在。
小丽一直觉得自己年轻,身体好,生活健康,根本不会得艾滋病。她从没想过做性病筛查,也不了解艾滋病的传播途径。2023年中国疾控中心的数据显示,20-29岁的年轻人占新增感染者的近三成,女性病例还在增加。像小丽这样的情况,太常见了。
医生说,艾滋病早就不是特定人群的病。它的传播途径,已经从传统的高危行为,扩展到日常生活的很多场景。小丽没有任何“出格”的行为,但这些小细节,让她一步步落入风险。
现在,小丽已经开始抗病毒治疗。她的CD4细胞在回升,病毒载量也在下降。她的精神状态好多了,但偶尔还是会自责,觉得自己太无知。医生安慰她,确诊不是她的错,重要的是学会面对,保护好自己。
小丽的经历,敲响了警钟。艾滋病的防控,不只是“戴套”那么简单。做美容、健身、旅游,甚至情侣间的亲密行为,任何涉及针具、血液、黏膜的环节,都得小心再小心。
所有有创操作,必须去正规医院或机构。检测也要去有资质的地方,别信网上的便宜货。别用“我应该没事”安慰自己,病毒不会跟你讲道理。
你是不是也觉得自己离艾滋病很远?是不是也忽略了生活中的小风险?这些问题,值得我们每个人好好想想。保护自己,从了解开始,别让无知成为遗憾的根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