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新闻
天天在线汽车
天天在线文旅
天天财经116
天天在线App
一位中年大姐走进医院,掏出一瓶火爆网络的保健品,兴冲冲问医生:“这玩意儿真能让我更健康吗?”医生一看那包装,眉头皱了皱,告诉她:“这东西吹得天花乱坠,可没啥真凭实据。”这事儿听起来耳熟吧?现在满大街的保健品广告,哪个不喊着能让你“返老还童”?可真相到底咋样?咱们今天就来聊聊,保健品到底是不是健康路上的“救命稻草”。
这位大姐买的保健品,号称能“补气养血”“增强免疫力”,听起来挺唬人。可医生翻看了成分表,发现里面大多是普通维生素,压根没经过严格的科学测试。市面上这种保健品多得是,广告里请个明星,讲几句“用了之后精神百倍”,好多人就心动了。数据说,2023年中国的保健品市场规模已经突破3000亿元,买的人里,六成以上是冲着广告宣传去的。可你知道吗?世界卫生组织早就说了,保健品不是药,治不了病,顶多是“补充”作用。
保健品为啥这么火?不少人觉得,吃了这些东西,身体就能“补一补”,尤其是中老年人,怕自己缺这缺那的。可问题来了,身体真缺啥,你知道吗?医生说,每个人的身体状况都不一样,年轻人可能缺铁,中老年人可能缺钙,但你不查清楚,瞎吃一通,效果可能适得其反。比如,市面上常见的钙片,广告说“吃了对骨头好”。可要是你钙摄入已经够了,再猛吃,可能让肾脏受不了,甚至增加肾结石的风险。
吃保健品之前,最重要的一步是啥?问医生!很多人买保健品跟买菜似的,觉得“多吃点没坏处”。可事实是,保健品不是糖豆,随便吃可能出问题。比如,维生素D是好东西,补对了能强骨头。可要是吃多了,身体里钙质堆积,可能伤心脏。2022年的一份医学报告显示,全球因为过量服用维生素D导致健康问题的人,占保健品不良反应的10%以上。医生提醒,尤其是中老年人,身体代谢慢,更得悠着点。
还有个事儿得说清楚,天然的保健品就一定安全吗?很多人觉得,“草本”“纯天然”听起来就靠谱。可真相是,有些草本成分可能引发过敏。比如,市面上有些保健品含人参,适合体虚的人,可要是你血压高,吃下去可能头晕心慌。更有甚者,某些草本成分跟药物混着吃,会出大问题。比如,银杏提取物可能让抗凝药失效,增加出血风险。这可不是吓唬人,2021年美国一所医院就报告过类似案例。
说到量,很多人觉得保健品“多吃点没事儿”。这想法可得改!拿维生素A来说,适量吃能护眼,可要是吃过头,头痛、恶心,甚至肝损伤都有可能。医生常说,保健品得按说明书上的量吃,别自己加码。水溶性维生素像维生素C,吃多了可能随尿液排出去,但也会给肾脏加负担。2023年国内一份调查显示,超过三成保健品用户有“超量服用”的习惯,这事儿想想都后怕。
特殊人群吃保健品,更得小心。孕妇、哺乳期妈妈、还有小孩,身体对某些成分特别敏感。比如,孕妇随便吃含高剂量维生素A的保健品,可能影响胎儿发育。糖尿病患者吃含糖的保健品,也可能让血糖飙升。医生建议,这些人群选保健品前,必须找专业人士问清楚,别听广告瞎忽悠。
保健品跟药物的搭配,也是个大坑。很多人吃着降压药、降糖药,还想着加点保健品“补一补”。可你知道吗?有些保健品会让药物效果打折扣。比如,葡萄籽提取物可能干扰降压药,血压控制不好,风险就来了。2022年一项研究发现,约15%的慢性病患者因为保健品和药物混吃,出现过不良反应。所以,吃之前问问药师,确认没冲突再动手。
保健品真不是“万金油”。很多人以为,吃了保健品就不用管饮食、运动了,这想法太天真。医生常说,健康的核心是“吃好、睡好、动起来”。保健品顶多是锦上添花,代替不了健康的生活方式。比如,你每天熬夜吃垃圾食品,再吃多少保健品,身体也好不了。2023年一项调查显示,七成以上的人觉得保健品能“快速养生”,可真正健康的人,靠的都是规律生活。
这事儿说到底,保健品不是洪水猛兽,但也别当灵丹妙药。很多人买保健品,图的是心安,怕自己“错过”啥。可健康这东西,真不是靠吃几瓶保健品就能搞定的。得先了解自己的身体,缺啥补啥,别被广告牵着鼻子走。医生说,体检比保健品靠谱,查清楚身体缺啥,再针对性补充,才是正道。
你是不是也听过身边人说:“我吃这个保健品,感觉精神好多了!”其实,这可能只是心理作用。科学研究表明,保健品的“效果”很多时候是安慰剂效应,真正起作用的成分,可能没广告吹得那么神。所以,买之前多问问,多查查,别让钱包和身体白白受罪。
这几年,保健品市场乱象不少,虚假宣传满天飞。国家市场监管总局2023年查了上千起保健品违规广告案例,不少产品被罚得够呛。可老百姓还是容易被忽悠,毕竟,谁不想身体好点?下回再看到“神药”广告,咱得多个心眼,问问自己:这东西真适合我吗?没医生点头,敢随便吃吗?
所以,保健品到底吃不吃?咋吃?关键还是看你自己的身体需求。别光听广告,也别全信朋友圈的“神奇案例”。找医生聊聊,做个体检,心里有底再出手。你说呢?要是你有啥保健品的故事,欢迎来聊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