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发电暴增致负电价,电费倒贴成常态,市场机制如何破局?

2025-09-19 09:00:04
18547

负电价来了!发电企业不仅赚不到钱,还要倒贴钱把电送出去。这事听起来不可思议,但已经成了现实。2024年,山东、浙江、甘肃等地电力市场频频出现负电价,甚至持续时间长达几十小时。这到底是怎么回事?新能源发展这么快,为什么电价会跌到负数?下面我们来一步步看清楚。

山东电力市场的数据让人吃惊。2024年,山东现货市场有11%到14%的时间电价为负。2023年“五一”假期,山东甚至连续22小时电价低于零,最低跌到-85元/兆瓦时。也就是说,发电企业每发一千瓦时电,不仅没收入,还要倒贴85块钱。冬春季这种情况尤其多,因为用电需求低,新能源发电却停不下来。

甘肃的情况也不乐观。2024年,甘肃电力市场的日前市场有19%的时间电价触及最低限价0.04元/千瓦时,实时市场更是高达34%。这意味着发电企业几乎是在“白送电”。当地规定电价不能低于0.04元/千瓦时,但即便如此,电力过剩的压力还是让市场价格低得离谱。

浙江和山西也没能幸免。2024年,这两个省份也多次出现负电价或“零电价”。浙江某天实时电价甚至低到-20元/兆瓦时,山西的负电价时段占比也达到8%。这些数据说明,负电价已经不是个别现象,而是新能源大规模并网后市场的普遍问题。

清华大学副教授郭鸿业在2025年秋季电力市场论坛上提到,负电价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2024年比2019年翻了两倍多。他解释,这不是新能源发电的错,而是市场机制还没跟上新能源的步伐。新能源占比高了,供需平衡的难度也在加大。

为什么会出现负电价?原因不只是发电多。火电机组为了避免频繁开关机,宁愿报负价也要继续运行。新能源企业的情况更复杂。一些企业靠绿色证书和碳市场赚钱,发电成本几乎为零,甚至是负的,所以他们不怕报低价甚至负价。这种策略让市场价格进一步下滑。

市场机制也有问题。一些地区的新能源企业有收益保障机制,哪怕电价为负,也能拿到固定收入。于是,这些企业拼命发电,根本不担心价格低。2024年,全国中长期合约锁定的电量占总电量的60%以上,这让企业对现货市场价格变化不敏感,市场调节功能被削弱。

用户侧的问题同样关键。2024年数据显示,即使批发电价跌到负数,居民和企业的电价却没变。用户感觉不到电价便宜,自然不会多用电。市场信号传不到用户这边,供需调节就卡住了。国家电网统计,2024年全国用电需求增长仅3.2%,而新能源发电量增长了15%,供过于求的矛盾很明显。

国际上也有类似情况,但应对更成熟。德国新能源占比高达58%,2024年负电价时段占市场的12%。德国规定,如果现货电价连续4小时为负,新能源补贴就暂停。这逼着企业调整报价,避免恶性竞争。相比之下,中国的市场机制还在摸索,2024年只有10%的省份试点了类似规则。

负电价对传统发电企业是挑战。2024年,火电企业收入同比下降7%,因为卖电量的模式越来越难赚钱。未来,容量市场和辅助服务市场会成为新出路。新能源企业也得适应电价波动。2024年,全国新能源发电量占比达到32%,企业必须学会优化报价和风险管理。

电网和调度机构压力不小。负电价时,电网可能需要强制减发电量,甚至弃电。2024年,全国弃风弃光率达到5.6%,比2023年高了1个百分点。这对电网的调节能力要求更高。国家能源局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新增储能装机容量增长了28%,但仍不够应对新能源的快速增长。

用户其实也能从负电价中受益。理论上,电价低时,用电成本应该下降。但2024年,终端电价调整的省份不到20%,用户感知不到价格变化。这也影响了中长期合约的签约意愿,2024年全国新增合约量仅增长4%,远低于预期。

储能企业却抓住了机会。负电价时,储能企业可以用几乎免费的电充电,等电价高时再放电。2024年,全国储能项目收入增长了35%,远超传统发电企业。某储能企业在甘肃的试点项目,2024年通过“低买高卖”实现利润增长42%,成了市场新宠。

国家发改委和能源局2024年发布的“136号文”提出,新能源要全面市场化交易。这意味着企业不能再靠补贴过日子,必须直面市场价格波动。2024年,全国已有15个省份启动新能源市场化试点,覆盖新能源发电量的25%。这让市场机制开始向更健康的方向发展。

这场负电价的风波,暴露了新能源快速增长背后的挑战。数据清晰地告诉我们,市场需要更灵活的机制,企业需要更聪明的策略。未来,电力市场会如何演变,谁能抓住新机会,谁就能在能源转型中站稳脚跟。

免责声明:本文观点来自原作者,不代表天天在线的观点和立场。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交流、学习,不构成投资建议
责任编辑:水仙花
猜你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