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能计算、灯随车动,寻求畅通最优解

2025-08-13 14:29:13
15916
智慧交通建设背后离不开“从等待群众上门到主动提供服务”的理念转变。

“这里是合肥交警空中巡逻,我们已对事故现场拍照取证,请所有人员撤离到安全区域……”在合肥高新区,一架无人机正“出警”处置一起交通事故,从接到指令到完成取证和生成简易事故现场图,整个过程不到5分钟。

合肥市公安局交警支队科研所副所长尹成胜介绍,目前他们已配备14座无人机机巢,一旦附近发生交通事故,搭载智能模块的无人机能第一时间前往现场,配合交警实现事故轨迹厘米级还原、多角度拍摄取证、喊话疏导交通等。

安徽省公安厅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6月,安徽机动车保有量超1600万辆,5年增长近200万辆。面对日益繁忙的交通,安徽探索运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打造智慧交通,寻求保畅便民最优解。

家在淮南的王先生来合肥工作已近两年,为了多陪伴家人,他每周要在两座城市间多次往返。“下班回家时,最让我温暖的是从淮南高速出口到市区的一段‘畅行路段’。近10公里路程,10多个信号灯,经常一路绿灯,似乎在为我调整节奏。”王先生说。

淮南市公安局交警支队交通管理科科长江浩告诉记者,“畅行路段”实际上是精心设计的“绿波路段”,通过算法优化交通信号灯配时,匀速驾驶时就能少遇红灯甚至不遇红灯。

如今在安徽,智能交通信号灯越来越多,它们在车水马龙间,将效率与体贴编织进城市经纬。目前,安徽省9000余个路口实现了联网控制,160余个重点提升路口完成了精细化治理。

“那是去年安装的探测雷达,能准确感知到达路口车辆的数量、速度等数据,配合后台智能算法模块分析车流规律,实时调整信号灯配时,实现‘灯随车动’的自适应控制。”在合肥经开区繁松路口,交警经开大队副大队长巨龙指着路口上方的一个小盒子说,驾驶员过这个路口的等待时间从四五分钟压缩至一分钟左右。

在提升通行效率的同时,安徽将交通安全作为智慧交通建设的重中之重,不断运用新科技,排查和治理各类交通安全风险隐患。

“这是针对疲劳驾驶行为搭建的智能预警系统,可识别长时间连续驾驶的车辆,并自动电话联系相关驾驶人,提醒其停车休息。”在合肥市交警支队科研所,副所长孙一鸣指着电脑屏幕上的系统界面告诉记者。

智慧交通建设背后离不开“从等待群众上门到主动提供服务”的理念转变。4月初,安徽交警在全省推出驾驶人期满换证、核发免检车辆检验合格标志等10项车驾管“主动办”“提醒办”“直接办”服务,通过运用大数据等技术,智能感知有相关业务办理需求的群众,以短信、电话等方式征询意见,群众同意后可直接办理。

安徽省公安厅交警总队总队长郑旭东说:“我们将进一步创新人工智能应用场景,打造更多智慧道路,让‘数字大脑’重塑城市交通,切实提升交管服务水平。”(记者潘峰)


免责声明:本文观点来自原作者,不代表天天在线的观点和立场。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交流、学习,不构成投资建议
责任编辑:孙志强_XN058
猜你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