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新闻
天天在线汽车
天天在线文旅
天天财经116
天天在线App
山东省能源局新任“一把手”郑德雁上任没多久,就直奔青岛调研了!他去了中石化青岛液化天然气公司和光伏制氢项目,重点了解能源供应和绿色转型的事儿。这次调研可不简单,背后是中国石化跟青岛越来越紧密的合作,还有山东能源发展的“大棋局”。
郑德雁刚上任,就把目光锁定在能源保供和绿色发展上。他8月6日开了个重要会议,说要推动能源转型,发展新质生产力,还要跟大企业多交流,借助他们的力量搞好新能源研究。这次去青岛,他直接挑了中国石化的两个重点项目,摆明了要干实事。山东省是个用气大省,2021年天然气用量高达236.6亿立方米,全国排第四,保供压力不小。郑德雁调研时特别强调,天然气得稳稳当当供应,尤其在用气高峰期,不能让居民和工厂缺气。
先说说中石化青岛液化天然气公司。这个公司2010年就在青岛扎根,2014年建成了山东省唯一在用的液化天然气接收站,位置在青岛董家口经济区。这地方不简单,年接转能力1100万吨,供气能力165亿立方米,覆盖山东、河北、江苏、河南等地。2021年和2023年,这站还扩建了两次,新增了世界最大的27万立方米储罐和“双泊位”码头。今年5月,这里又获批建了国内最大的液化天然气保税仓库,7月还完成了山东首单保税天然气业务。简单说,这地方就是华北地区天然气进口的“大本营”,到今年7月,累计接卸资源近5000万吨,气化外输天然气540亿立方米,相当于少烧了6264万吨煤,减排1.13亿吨二氧化碳。
再说光伏制氢项目,这是中国石化青岛炼化公司的新动作。郑德雁亲自去看了项目建设,了解设备运行情况。他鼓励企业提高技术,降低成本,开拓氢能新领域。这个项目今年7月1日投用,是国内首个工业运行的海水漂浮式光伏项目,结合之前的桩基式水面光伏,成了中国石化最大的水面光伏电站。数据很亮眼:年发电1670万千瓦时,减排二氧化碳1.4万吨。这项目对青岛意义大,不仅补齐了绿色能源产业链,还推动了海上风光氢储等新兴产业的发展。
青岛跟中国石化的合作,早就不是一天两天的事了。2000年,青岛石油化工厂并入中国石化,开启了双方合作的大门。近年来,合作重点集中在液化天然气、新能源和炼化业务上。比如,青岛能源集团去年8月入股中石化青岛液化天然气公司,拿下了220万吨接卸能力和1.47亿立方米储气能力。这合作让青岛的天然气保供更稳,还推动了“煤改气”、燃气发电等项目。每年能替代536万吨煤炭,减排500万吨二氧化碳,空气质量都跟着变好。
青岛能源集团在合作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作为青岛唯一的市属能源企业,它负责全市48%的天然气供应和95%的东岸城区燃气市场。跟中国石化联手后,青岛能源集团不仅能自己采购天然气,还推动了LNG槽车运营、保税转口等新业务。青岛副市长耿涛在调研时说,这种合作让城市燃气供应更可靠,还打造了辐射山东、保障华北的天然气储备基地。未来,青岛还想建一个集采购、储备、输送、销售于一体的燃气产业链。
郑德雁这次调研,释放了个信号:山东要靠大企业推动能源转型,青岛和中国石化的合作是重点。无论是天然气保供,还是光伏制氢,这些项目都让山东的能源结构更绿色、更安全。对老百姓来说,这意味着更干净的空气、更可靠的能源供应。对企业来说,这是新机会,新能源产业正成为青岛的新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