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夫妻13年做地瓜粉粿,偏僻小村无招牌,生意火到供不应求

2025-07-30 13:00:12
18323

地瓜粉粿,这道厦门翔安的传统小吃,简单却藏着大故事。一碗热腾腾的粉粿端上来,香气扑鼻,咬一口又甜又韧,让人忍不住想知道它背后的来头。在福建厦门的乡间小路上,有一对夫妻靠着这门手艺,硬是把地瓜粉粿做成了“隐形招牌”,养活了一家五口,还供三个孩子读书。他们是怎么做到的?今天咱们就来聊聊这碗粉粿的魅力。

地瓜粉粿的来历可不简单。400多年前,明朝嘉靖年间,翔安一个穷学子要进京赶考,家里穷得叮当响,母亲只能用地瓜粉和稀饭给他做点吃的,带着路上吃。这就是地瓜粉粿的雏形。别看原料简单,地瓜粉的甜香加上稀饭的软糯,做出来又顶饱又好吃,成了当地人餐桌上的常客。如今在厦门农村,这道菜还是宴席上的头牌,端上来就是满满的家乡味。

在厦门一个偏僻的小村子里,有对夫妻靠做地瓜粉粿谋生。13年来,他们没挂过招牌,店面在导航上都找不到,可生意火得不行。每天早上4点,夫妻俩就爬起来忙活,熬稀饭、和面糊、煎粉皮,手脚麻利得像在跳舞。他们的地瓜粉粿一天能卖两三百斤,逢年过节甚至能到四五百斤,全靠老顾客的口碑撑着。

做地瓜粉粿可不是件轻松活。稀饭得熬得软烂到没一点颗粒,地瓜粉得揉到起筋,这样做出来的粉皮才够韧,咬一口才带劲。夫妻俩说,稀饭在这道菜里就是个“黏合剂”,得稀得像水一样,才能跟地瓜粉混得匀实。和好的面糊得用手揉到光滑,稍偷懒,口感就差一大截。

煎粉粿的过程更考验手艺。舀一勺面糊倒进煎盘,轻轻一转,摊成薄薄一层,火候得拿捏得刚好。火太大,粉皮就焦了;火太小,时间长了又粘盘。煎好一面,得眼疾手快翻面,不然粉皮粘在一起,切出来的条子就厚,嚼起来不爽口。夫妻俩十几年如一日,手艺练得炉火纯青。

一张张煎好的粉皮叠起来,切成两厘米宽的条子,地瓜粉粿就成型了。顾客拿回去,煮一煮就能吃,汤汁一泡,甜香四溢。想换口味,煎一煎或者清蒸也行,各有各的香。村里的厨师和餐厅老板都爱来他们这进货,散户也络绎不绝。谁能想到,这么个小手艺,能让一家人日子过得红火。

地瓜粉粿的故事,讲到这还没完。你觉得这门老手艺能一直传下去吗?在快节奏的今天,咱们还能不能守住这些传统味道?或许,下次吃到家乡的小吃时,你也会想起这对夫妻,想起那碗用400年传承熬出来的地瓜粉粿。

免责声明:本文观点来自原作者,不代表天天在线的观点和立场。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交流、学习,不构成投资建议
责任编辑:水仙花
猜你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