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牛2025大动作:甩掉70亿包袱,利润涨了却藏玄机?

2025-09-05 11:00:05
18551

蒙牛这家奶企最近有点“牛”!2025年上半年,蒙牛交出了一份成绩单,虽然营收和利润有点下滑,但他们甩掉了一些“包袱”,还通过降成本、提效率,让生意越来越“值钱”。更厉害的是,他们的新战略“一体两翼”让公司像换了引擎,国内市场稳得住,海外市场也越跑越远!

蒙牛2025年上半年的营收是415.67亿元,比去年少了6.95%。利润21.54亿元,下降了14.93%。听起来不太好,但总裁高飞说了,这里面有5.4亿元的账面浮亏,主要是奶价波动闹的。如果不算这个,蒙牛的净利润其实跟去年差不多。

为啥蒙牛还能这么稳?他们干了件大事:降成本,提效率!上半年,蒙牛的毛利率涨到了41.7%,比去年高了1.4个百分点。经营利润率也涨了1.5个百分点,达到8.5%。这说明啥?公司赚的钱更“实”了!他们通过省钱、优化技术,让每一分钱都花得更值。

说到省钱,蒙牛真下了狠功夫。销售和经销费用比去年同期少了8.4%,行政费用几乎没涨,只多了0.31%。这可不是随便砍砍预算,而是管理层精打细算的结果。比如,他们优化了供应链,减少了浪费,还用技术提升了生产效率。这些动作让蒙牛的经营现金流暴增46.2%,钱袋子更鼓了!

蒙牛还有个大动作,就是“甩包袱”。2019年,他们花71.4亿元买了澳洲奶粉品牌贝拉米,当时觉得这是一步好棋。可后来市场环境变了,贝拉米没赚到预期那么多钱,还带来了商誉减值的问题。2024年,蒙牛下定决心,把贝拉米的商誉问题一次性解决,减值了11.55亿元商誉和34.9亿元无形资产。这就像把背了好几年的重包袱卸下来,蒙牛走路都轻快了!

除了贝拉米,蒙牛还清理了其他“包袱”。他们把旗下的雅士利在新西兰的工厂卖给了新西兰乳企a2,卖了12亿元。这不是随便卖资产,而是蒙牛在评估哪些业务不赚钱,果断出手优化资源。就像家里收拾杂物,把不常用的东西处理掉,腾出空间干大事。

蒙牛的“一体两翼”战略是他们的大招。“一体”就是六大核心业务:常温奶、低温奶、鲜奶、冰淇淋、奶酪、奶粉。这些是蒙牛的老本行,必须稳住。比如,他们的特仑苏沙漠有机奶2024年增长很快,低温奶市场连续20年全国第一,鲜奶品牌“每日鲜语”更是高端市场的老大。

“两翼”则是蒙牛的新方向:营养健康和国际化。在营养健康这块,蒙牛瞄准了运动市场,推出了“迈胜”品牌,专做蛋白饮品和运动营养产品,特别受健身人群欢迎。他们还研发了母乳低聚糖,拿到了美国FDA的批准,甚至得了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这说明蒙牛不光会卖奶,还能搞高科技!

国际化是蒙牛的另一只“翅膀”。他们在东南亚和澳洲市场发力,冰淇淋品牌“艾雪”在印尼市场稳坐第一,在菲律宾也排第二。2024年,蒙牛海外收入47.16亿元,增长了9.98%。这说明啥?蒙牛的奶制品已经不只是中国的“香饽饽”,在国外也越来越受欢迎!

奶价波动是乳业的大难题。2024年,原奶价格跌破3.2元/千克,乳企日子不好过。行业数据显示,乳制品全渠道销售额下滑了2.7%,不少企业库存堆积,卖一吨奶粉就亏一两万。但蒙牛硬是顶住了压力。他们的液态奶、奶酪等业务收入都在涨,只有冰淇淋稍微下滑。蒙牛靠着调整产品结构和优化渠道,硬生生把盈利能力提了上去。

管理层的改革也功不可没。新上任的总裁高飞定了调子:要做“有利润的收入,有现金流的利润”。这话听着简单,做起来可不容易。蒙牛不仅砍了费用,还优化了品类结构。比如,低温奶、鲜奶、奶酪的盈利能力都在提升,奶粉业务也在细分市场发力,专门针对婴儿和老年人开发新产品。

蒙牛的改革就像给公司换了台新发动机。他们不光盯着国内市场,还放眼全球。2025年,他们计划让收入恢复增长,尤其是鲜奶业务要从华东扩展到华中、华北。奶酪和低温酸奶也会继续冲刺高增长。这就像家里做饭,以前只做拿手菜,现在还学会了做甜点和西餐,菜单越来越丰富!

蒙牛的这些动作,让人觉得他们不只是个卖奶的公司,更像是个有远见的“大玩家”。他们用技术创新打开了营养健康市场,用国际化战略让中国乳业走出去。这不光是蒙牛自己的成功,也是中国企业在全球舞台上的一次漂亮亮相。

未来,蒙牛还得面对不少挑战。奶价波动、行业竞争、消费者需求变化,都可能让路不好走。但从现在的成绩看,蒙牛已经找对了方向。他们用“一体两翼”战略,既守住了老本行,又开拓了新天地。你觉得蒙牛接下来会怎么“牛”下去?他们的路子,能不能让中国乳业更上一层楼?

免责声明:本文观点来自原作者,不代表天天在线的观点和立场。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交流、学习,不构成投资建议
责任编辑:水仙花
猜你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