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店关门潮来袭,全国净关3000家,赚钱路子咋变了?

2025-09-04 12:00:05
18442

药店关门潮来了?2025年上半年,全国药店数量直接掉到70万以下!新开7118家,关门却有10284家,净减少3000多家。这可不是小数字,说明药店行业正在经历一场大洗牌。很多人好奇,药店为啥突然不好干了?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背后的故事。

先说数据,2025年上半年,8家上市药店企业都交出了成绩单。大参林、益丰药房、老百姓这三家大佬营收破百亿,算得上行业龙头。华人健康、第一医药等四家营收在20亿到100亿之间,日子过得还行。第一医药最惨,营收不到10亿,日子不太好过。增长方面,华人健康和第一医药涨势不错,营收增了10%以上,但益丰药房、老百姓这些老牌选手却掉了不到5%的营收。这说明啥?市场不好干,大家都在咬牙坚持。

利润方面也有看头。益丰药房和大参林赚得最多,净利润分别是8.8亿和7.98亿,妥妥的赚钱机器。漱玉平民和华人健康的净利润涨了40%以上,说明他们找到了一些新路子。可第一医药就惨了,净利润下滑了89.19%,几乎是断崖式下跌。比起2024年,去年很多药店增收不增利,今年虽然营收下滑的多,但利润整体好转了。这背后是药店们在拼命省钱、想办法赚钱。

药店为啥不好干了?一个大原因是医保监管越来越严。过去,有些药店靠刷医保卡赚快钱,可现在国家盯着紧。2024年哈尔滨爆出假处方事件,4家药店伪造上万张处方,骗了上亿的医保基金。结果呢?罚款2.2亿,还吊销了许可证,13人被刑拘。这事让整个行业抖三抖,合规经营成了头等大事。2025年,医保要求药店先扫药品追溯码再结算,没扫码的药,医保一分钱不给。这让不少小药店直接撑不住。

还有个原因,线上药店抢生意抢得凶。2024年,网上药店销售额占整个市场的35%,达到3292亿,增长9.6%。O2O即时零售更是猛,增长31.3%,规模487亿。京东健康、阿里健康这些巨头,价格低、送货快,直接把慢性病用药的顾客抢走。线下药店客流少了,单店赚的钱也少了。中康数据说,2025年上半年,药店日均订单量43单,算稳定,但客单价却在掉。35%的门店生意涨了点,31%小跌,剩下三分之一跌了15%以上,日子不好过。

药店还得面对门诊统筹政策。医院和基层诊所现在能开更多处方,药店的处方药生意被分走不少。加上行业竞争激烈,药店数量多得过剩,单店服务的顾客不够多。资本市场也不像以前只看开店数量,现在更看谁赚得多、谁活得久。结果呢?大参林上半年关了285家店,益丰关了272家,老百姓关了396家。全国2024年第四季度药店数量就出现负增长,2025年第一季度更是净减少3000家,行业从拼数量变成拼质量。

面对这些变化,药店们咋办?都在使劲省钱、找新路子。益丰药房说,他们关掉不赚钱的店,调整经营策略,利润才涨了回来。老百姓也在省开支,费用降了不少。大参林靠精细管理,把成本压下来。6家上市药店都在半年报里提到“降本增效”,说明大家都在一条船上,想方设法活下去。

除了省钱,药店还得找新生意。医保收入靠不住,药店开始卖非医保的东西,比如医美产品、大健康商品,甚至宠物医疗。一心堂直接把门店分成两类:一类是专业药房,主打药品;一类是药妆店,啥都卖,目标是70%的店变成多品类经营。专家曾世新说,未来药店要么走专业路线,像DTP药房专攻慢病服务,要么啥都卖,变成“大健康”商店。这两条路,都是为了少靠医保,多赚钱。

线上生意也不能忽视。健之佳的线上收入占了快30%,是上市药店里最高的。老百姓和第一医药的线上业务增长最快,分别涨了32%和38.5%。O2O是主力,适合那些晚上急需药、懒得出门的人。B2C则主打慢性病药,方便又省钱。可线上也不是万能的,药店既想靠京东、阿里这些平台拉客,又怕他们自建药店抢生意。合作归合作,竞争也少不了。

药店的未来在哪?老百姓有个新玩法,把门店变成健康服务平台,重点做慢病管理、药事服务和便民服务。曾世新说,线下药店的优势是离顾客近,能当面服务,挖到顾客的即时需求。以后,药店不光卖药,还得提供“大健康+美好生活”的解决方案。比如,帮你测血糖、教你用药,甚至卖点保健品、化妆品,啥都来一点。

这场药店行业的洗牌,考验的是谁能适应变化。大药店有钱有资源,还能撑得住;小药店就难了,尤其是那些靠医保过日子的。中康数据说,2024年全国药店关了3万多家,2025年可能还得关5万到10万家。行业正在大浪淘沙,活下来的,都是能变能动的。

你觉得呢?药店关门潮会不会继续?大药店还能不能继续称霸?小药店还有没有翻身的机会?这些问题,值得我们继续关注。

免责声明:本文观点来自原作者,不代表天天在线的观点和立场。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交流、学习,不构成投资建议
责任编辑:水仙花
猜你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