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汇厦门展会夺最佳展台,300款产品亮相,背后60年秘诀何在?

2025-09-20 08:30:10
18132

双汇在2025年厦门中国国际肉类工业展览会上大放光彩,展台直接拿下“最佳展台”奖!9月15日至17日,厦门这场肉类行业的顶级盛会,吸引了全球企业目光。双汇带着近300种产品亮相,涵盖生鲜肉、肉制品、禽产品、餐饮食材和调味品,阵容强大,现场人气爆棚。

这场展会由世界肉类组织和中国肉类协会联合主办,规模在国内肉类行业里数一数二。参展企业来自全国各地,还有不少国际品牌。双汇不仅展台设计亮眼,还凭借产品实力拿下多个奖项。双汇Pro猪肉香肠被评为“2025中国国际肉类产业周特别推荐产品”,简颂午餐肉和史蜜斯伊比利亚火腿则获得“优选产品”称号。这些奖项背后,是双汇多年来在肉类行业扎扎实实的努力。

双汇的故事,得从1958年的河南漯河说起。那时候,它还只是个小小的冷仓。1969年,改名叫漯河市肉类联合加工厂。1984年,万隆接手厂长后,带着团队大干一场,开启了彻底的改革。双汇从一个小厂,慢慢发展成全国知名的肉类品牌,甚至走向了世界。2024年,双汇的年产值已经超过600亿元,产品覆盖全国各地,出口多个国家。

1992年,双汇推出第一支“双汇”牌火腿肠,上市后火遍大江南北。那时候,火腿肠还是个新鲜玩意儿,价格实惠,味道好,迅速成了家家户户的常备食品。双汇没止步于此,靠着对市场的敏锐嗅觉,不断推陈出新。2024年,双汇的火腿肠销量达到15亿支,占国内市场份额的40%以上,稳坐行业第一。

双汇的成功,离不开生产方式的革新。早年间,肉类加工大多是粗放式操作。双汇率先引进现代化生猪屠宰线,用冷分割工艺取代了传统的热分割。简单说,就是把肉在低温环境下切割,既保证新鲜,又提高效率。2023年,双汇的屠宰能力达到每年3000万头生猪,占全国市场的10%。他们还改进了检验方式,从分散到同步,确保每块肉都安全可靠。

双汇还开创了“冷链生产、冷链销售、冷链配送、连锁经营”的模式。这种模式在当时可是个大创新。以前,肉类运输容易变质,损耗大。现在,冷链技术让肉从工厂到餐桌全程新鲜。2024年,双汇的冷链配送网络覆盖全国98%的地级市,物流效率提升了30%,损耗率降低到1%以下。这套模式,不仅让双汇自己受益,也推动了整个行业的升级。

从2000年起,双汇开始在全国布局工业基地。河南、山东、陕西、上海、广东、四川、黑龙江……如今,双汇在18个省市建了30个现代化肉类加工基地。这些基地不只是工厂,还包括养殖、物流、包装等全套产业链。2024年,这些基地的年产肉制品超过400万吨,供应全国市场,部分产品还出口到东南亚和欧洲。

近年来,双汇在智能化和数字化上花了大工夫。他们投入超过50亿元,引入工业机器人、物联网和大数据技术,打造全产业链的数字管理体系。比如,生产线上的机器人能自动完成肉类分切和包装,效率比人工高3倍。2024年,双汇的数字化工厂减少了20%的生产成本,产品合格率达到99.9%。这套体系,让双汇的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都迈上了新台阶。

技术研发也是双汇的强项。他们有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和博士后科研工作站,还建了河南省肉品技术创新中心。2024年,双汇的研发投入超过2亿元,开发出1000多种产品,覆盖火腿肠、火腿、香肠、罐头、酱卤熟食等多个品类。比如,简颂午餐肉主打便捷,适合快节奏生活的上班族;史蜜斯伊比利亚火腿则瞄准高端市场,2024年销量增长了15%。

双汇的产品线丰富,满足了不同人群的需求。2024年,双汇的生鲜肉销量达到200万吨,肉制品销量突破180万吨,餐饮食材的销售额增长了12%,达到50亿元。这些数字背后,是双汇对消费者需求的精准把握。无论是家庭主妇、学生,还是餐厅老板,都能在双汇找到适合的产品。

展会上的亮眼表现,只是双汇实力的一部分。他们还在不断优化供应链。2024年,双汇的物流配送时间从平均3天缩短到2天,覆盖全国的冷链仓库增加到200个。这种高效的供应链,让产品能更快到消费者手上,新鲜度也更有保障。

这场厦门展会,让更多人看到了双汇的实力。他们的产品不仅种类多,质量也过硬。未来,双汇还会继续深耕肉类行业,推出更多新产品,满足消费者的需求。这样的企业,值得行业和消费者关注。

免责声明:本文观点来自原作者,不代表天天在线的观点和立场。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交流、学习,不构成投资建议
责任编辑:水仙花
猜你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