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新闻
天天在线汽车
天天在线文旅
天天财经116
天天在线App
夏天一到,热浪滚滚,很多人只觉得“热得冒汗”,却不知道有个叫热射病的家伙,比普通中暑凶狠多了。它不是简单的“热着了”,处理不好,真的会要命。去年全国高温天,急诊室里热射病患者比往年多了三成,够吓人吧?
热射病是高温环境里身体最严重的反应。人体本来靠出汗降温,但如果外面热得像蒸笼,湿度又高,空气不动,汗排不出去,体温就会蹿到40度以上。心脏、大脑、肾脏都可能受不了,严重时人直接晕倒。
症状刚开始可能只是头晕、没劲、汗流浃背。你以为喝口水、吹吹风就没事了?错了!到了严重阶段,出汗反而少了,皮肤烫得像火炉,意识也迷糊。这时候再拖,等于拿命开玩笑。
怎么急救?第一步,赶紧把人弄出高温地方。不管是工地上的铁皮房、车里闷热的座位,还是烧得滚烫的厨房,马上挪到阴凉通风的地儿。时间不等人,拖一分钟风险就大一分。
接下来,得帮患者降温。拿湿毛巾擦身体,扇风,喷点水,找冰袋敷在脖子、腋下、大腿根这些地方。别直接拿冰水浇,血管一缩,反而散不了热,适得其反。动作要快,但不能乱来。
如果人已经晕了,检查能不能正常呼吸,会不会说话。必要时让人平躺,头偏一边,防止呕吐堵住气道。别小看这一步,关键时刻能救命。
急救电话得赶紧打。拨120后,别停下手里的降温动作。别想着“歇一会就好了”,热射病可不是靠躺着能缓过来的。专业医生到之前,你的每一步都可能决定结果。
别以为只有晒太阳才会有热射病。室内不开空调、不通风,照样可能中招。老人、小孩、孕妇、慢性病患者尤其危险,他们身体本来就不擅长调节温度,一不小心就“翻车”。
预防其实不难,喝水是头等大事。别等口渴了才喝,平时就得小口小口地补水,出汗多就喝点淡盐水。含糖饮料、冰镇啤酒看着爽,其实让身体更容易脱水,少碰为妙。
穿衣服也有门道。宽松、浅色的衣服透气又凉快,紧身深色衣服只会让你更热。户外活动尽量挑早上或傍晚,避开中午那阵热得像烤炉的时间。家里、单位能开风扇、空调的,尽量别省着。
吃东西也得注意。夏天吃点黄瓜、西瓜、苦瓜,爽口又补水。油腻的烧烤、麻辣火锅少吃,身体负担重,热量散不出去。有人觉得喝酒能降暑,其实酒精只会让你身体缺水,热射病风险更高。
情绪和睡眠也很关键。天天熬夜、压力大、心情烦躁,身体对高温的抵抗力就差。保持好心情,睡足觉,比你想的更能帮你扛热。
老人和小孩最容易被忽略。他们不会主动喊热,等你发现脸红、没精神,可能已经出问题了。尤其老人,爱早起锻炼,偏偏挑高温时段出去,劝都劝不住。得盯着点,别让他们拿身体冒险。
年轻人也别觉得自己没事。跑步、打球、健身房挥汗如雨,觉得“出汗才健康”,但体温可能已经飙到危险线。头晕、恶心、动作慢下来,赶紧停!这不是拼毅力的时候。
空调也不是万能的。开得太冷,室内外温差太大,身体容易乱套。晚上睡觉别把空调调到18度,26度左右、通风顺畅才合适。别图一时凉快,把健康搭进去。
数据显示,热射病不只找老年人。外卖小哥、装修工人、户外工作者,长时间顶着高温干活,最容易中招。2024年夏天,全国热射病病例中,30岁以下的年轻人占了近四成,谁说年轻就不怕热?
中暑和热射病的区别也得搞清楚。中暑是个大框框,轻的可能只是累了点,重的就是热射病,伴着高烧、意识不清、器官出问题。别一听“中暑”就觉得小事一桩,喝点水完事。
最让人意外的是,热射病严重时,出汗反而少了。皮肤干干的、烫得吓人,脸红得像煮熟的虾,这时候千万别犹豫,赶紧按急救步骤来。别被“中暑就该狂出汗”的老观念骗了。
防热射病,靠的不是某件“神器”,而是生活里点滴积累。规律作息,吃得清淡,适量运动,心态平和,这些小事加起来,才是真正的健康护身符。市面上的凉茶、降温贴,顶多辅助,别太指望。
高温天气越来越常见,热射病离我们并不远。2023年,全国因高温导致的急诊病例比前年涨了25%,这数字够让人警醒。别觉得自己是铁打的,热射病可不挑人。
说到底,防热射病不是靠运气,而是靠知识和行动。平时多留心,关键时刻不慌乱,才能真正在夏天护住自己和家人。你说,这事是不是每个人都得当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