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新闻
天天在线汽车
天天在线文旅
天天财经116
天天在线App
厦门远海码头的清晨,吊机忙碌地挥舞手臂,11台集装箱式锂电池储能系统被稳稳装上货轮,准备漂洋过海送到美国。码头边的大屏幕上,“丝路海运”的数据跳个不停,连接着全球港口的货运信息一目了然。同一时间,湖里区一个小小的社区议事厅里,居民们围着桌子热火朝天地讨论城中村改造的方案。这就是厦门,处处都在变,步步都在试,总能让人眼前一亮。
厦门凭什么总能跑在前面?答案很简单:它有使命感,敢啃硬骨头,还总想着老百姓的日子过得更好。过去几年,厦门的改革热情像火一样旺,连续9个季度在全国改革热度排行榜上稳坐第一。这不是偶然,而是这座城市用实际行动拼出来的结果。
先说使命。厦门不是随随便便改革,它总想着为国家大事出力。国家交给它不少“硬任务”:自贸试验区、“一带一路”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跨境电商试验区、金砖创新基地……这些可不是空头称号,而是实打实的责任。厦门没退缩,反而主动争取机会,愿意当“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比如在自贸试验区,厦门推出“国际贸易单一窗口”,企业报关员小李说:“过去报关得跑好几个窗口,等一两天。现在点几下鼠标,十几分钟就搞定。”这背后是厦门首创的“关检融合”,让通关效率飞起来,企业省心又省力。
再看产业发展。锂电池出口曾经是个大难题,安全标准、运输要求让企业头疼。厦门不含糊,直接带头制定运输指南和合同范本,还推动国家出台了首部《船舶载运锂电池安全技术要求》。结果呢?福建锂电池出口连年破千亿,厦门港成了九成以上货物的出海口。不仅如此,厦门还把改革和国家战略绑在一起。“丝路海运”让港口连通全球,货运量年年涨;金砖创新基地推动数字经济、绿色经济合作;对台湾,厦门更是先行先试,经贸、文旅、公共服务对接越来越顺畅。这些动作,都是为了让国家的大战略在厦门落地开花。
再说攻坚。改革不是喊口号,得真刀真枪地干。厦门临空经济片区的科创园,过去是片荒地,现在塔吊林立,项目飞速推进。负责人缪其伍说:“以前一块地只能干一件事,现在能同时盖办公楼、商业区、体育场,审批时间还大大缩短。”这靠的是厦门首创的“混合产业用地”模式,让土地用途更灵活,空间利用更高效。这样的改革,直接盘活了城市资源,让新产业有了落脚的地方。
产业要发展,钱得跟得上。厦门用“财政+金融”4.0版,撬动千亿级社会资本,激活了1.4万多家企业。全国首创的“企业创新税收指数”,给科创企业精准“画像”,让融资不再是空话。营商环境也得跟上,厦门推出8.0版营商环境政策,486项政策“免申即享”“即申即享”,3.6万家企业拿到49亿元资金支持。21项涉企许可还能“承诺即办”,快得让企业直呼想不到。难怪厦门连续六年被评为福建营商环境标杆,信用指数全国第一。
老百姓的日子怎么样,改革能不能让大家满意?厦门把民生放在心上。湖里区后浦社的社区议事厅,居民陈阿姨说:“以前改造是政府说了算,现在是我们一起商量,政府来落实。”墙上的规划图、桌上的预算表,每条意见都被认真记下。这种参与感,让老百姓觉得改革真跟自己有关。
教育、医疗、住房、养老,厦门的改革都往老百姓的急事难事上使劲。入学手续复杂?“教育入学一件事”让家长一次办好。小孩没人带?小微托育点开在家门口。大学生来实习没地方住?“一张床”免费住宿机制直接解决问题。医院看病负担重?厦门推住院门诊一体化按分值付费,资源分配更合理,患者花钱更省心。还有免陪照护服务,让病人不用家属24小时守着,也能得到贴心照顾。
养老、交通、环保,厦门也没落下。智慧养老平台让老人足不出户享受上门护理,“一键叫车”方便无障碍出行,垃圾分类积分兑换让绿色生活成了习惯。这些改革,拼出一幅“幼有所育、学有所教、病有所医、老有所养”的幸福图景。数据不会骗人:厦门推出62项全国首创改革,29项被国家推广,223项制度成果为全国提供了经验。
厦门的改革像一股风,吹得越来越猛。它用实际行动告诉大家:改革不是空话,是为了让城市更好、让国家更强、让老百姓日子更舒心。站在新起点,厦门还在往前冲。它不怕难,敢创新,总想着为国家试出新路子,为老百姓谋更多幸福。你说,这样的城市,能不让人佩服吗?未来,厦门还会怎么干?大家不妨一起期待,看看它还能带来什么惊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