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新闻
天天在线汽车
天天在线文旅
天天财经116
天天在线App
2025年上半年,华润啤酒的营收达到233亿元,首次超过百威亚太的228亿元,打破了后者长期占据中国啤酒市场头把交椅的局面。百威亚太,背靠全球饮料巨头百威英博,曾经凭借超过50%的毛利率在中国市场呼风唤雨,如今却被本土品牌迎头赶上。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啤酒市场总销量为3800万千升,同比增长2%,而华润啤酒销量增长了4.5%,百威亚太却下滑了5.6%。这场逆转不是一夜之间发生的,而是国产啤酒抓住了市场变化的脉搏,稳扎稳打的结果。
百威亚太早年的成功,离不开它精准的“收购+整合”策略。2004年,百威亚太以高价击败华润雪花等对手,收购哈尔滨啤酒,迅速控制了东北市场,市场份额从当年的5%跃升至12%。2006年,它又拿下福建雪津啤酒,创下当时外资在中国啤酒市场的最大并购纪录。这两次收购让百威亚太在区域市场站稳脚跟,同时阻断了青岛啤酒等本土品牌的扩张步伐。此后,大连大雪、唐山啤酒、双鹿啤酒等中小品牌也陆续被百威亚太收入囊中。通过这些操作,百威亚太不仅扩大了产能,还利用收购品牌的渠道和口碑,悄无声息地挤压本土巨头的生存空间。
百威亚太的另一大优势是它的产品线覆盖广。从几块钱的平价啤酒到几十元的超高端产品,百威亚太几乎每个价格段都有布局。尤其在高端啤酒市场,2020年前它的份额一度超过50%,远超华润和青岛。百威亚太还深耕夜场和中高端餐饮渠道,旗下品牌如科罗娜、福佳白啤酒成为夜店和餐厅的常客,甚至被业内称为“夜店之王”。它还通过赞助奥运会、世界杯等国际赛事,强化了高端品牌的形象。百威亚太前任CEO杨克曾公开表示,中国高端啤酒消费占比仅17%,远低于西方国家的40%,这让他们看到了在中国高端市场继续发力的空间。
然而,2019年百威亚太在香港上市后,情况开始发生变化。上市时,它顶着“亚洲最大啤酒公司”的光环,市值高达4000亿港元。但到2025年上半年,市值已缩水至不足1200亿港元,蒸发了近七成。2023年,百威亚太的营收增长仅为1.2%,净利润却下降了3%。2024年情况更糟,营收同比下降4.8%,净利润下滑了24%。员工人数也从2023年的2.5万人减少到2024年的2.1万人,裁员幅度达到16%。为了应对危机,百威亚太不仅启动了“降本增效”计划,还首次任命中国籍CEO掌舵,试图挽回颓势。
业绩下滑的背后,百威亚太试图用外部因素解释。2023年第二季度,其中国市场销量下跌10.3%,官方解释称是广东、福建等核心市场受台风和降雨影响。但同年广东啤酒总销量逆势增长1%,超过山东成为全国第一,增量几乎全被华润和珠江啤酒瓜分,百威亚太并未从中受益。2025年上半年,百威亚太营收再降5.6%,这次他们归因于“啤酒消费整体疲软”。然而,行业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啤酒行业总营收同比增长3%,华润、青岛、燕京三大本土品牌的营收分别增长了6.8%、5.2%和7.1%。这表明,市场环境并非核心问题,百威亚太的困境更多来自自身。
高端市场是百威亚太失守的关键阵地。2025年上半年,其在中国高端啤酒市场的份额从50%跌至38%,而华润啤酒的毛利率却创下历史新高,达到42%。青岛啤酒中高端产品销量占比提升至43%,燕京啤酒上半年净利润同比增长45%,超过2024年全年总和。国产啤酒在高端市场的崛起并非偶然。早在2020年,华润啤酒前CEO侯孝海就明确提出,要在三到五年内追平百威亚太的高端市场份额。为此,华润收购了喜力中国业务,推出了雪花匠心营造等高端产品,迅速抢占市场。
年轻化是啤酒行业的另一大风口,百威亚太却在这方面反应迟缓。2024年,年轻消费者对低度、特色啤酒的需求激增,茶味啤酒成为新宠。京东超市数据显示,2024年“双11”期间,茶味啤酒成交额同比增长68%。金星啤酒抓住了这一趋势,仅通过一场直播就卖出6吨精酿啤酒,茶味啤酒一夜爆红。反观百威亚太,直到2024年底才推出类似产品,但市场已被青岛、燕京等品牌占据。青岛啤酒的“青岛一厂”系列和燕京的果味啤酒早已通过线上平台和即时零售渠道铺开,百威亚太却仍聚焦夜场和中高端餐饮,错失了与年轻消费者的连接。
渠道策略的失误进一步加剧了百威亚太的困境。2024年,其非即饮渠道(超市、电商等)收入仅占总收入的50%,低于行业平均水平的60%。这意味着百威亚太在电商和即时零售领域的布局明显落后。青岛啤酒却通过与美团闪购的合作,2024年实现10亿元的渠道收入,2025年上半年销量同比增长12%。华润啤酒也在三四线城市的小超市和线上平台加大布局,雪花啤酒的即饮产品随处可见。相比之下,百威亚太的产品在线上平台的曝光度较低,难以触达更广泛的年轻消费者。
研发和供应链能力是支撑品牌长久发展的基石,国产啤酒在这方面同样展现了优势。2024年,华润啤酒研发投入占营收的2.5%,达到5.8亿元,推出了多款低度果味啤酒和精酿产品。青岛啤酒则优化了供应链,物流成本同比下降8%,确保产品快速覆盖全国市场。百威亚太虽然也有研发投入,但其新品推出速度明显慢于国产对手。2024年,其新品开发周期平均为18个月,而华润和青岛已缩短至12个月以内。这种差距直接影响了百威亚太对市场趋势的响应速度。
政策环境的变化也为国产啤酒提供了助力。2025年初,“史上最严禁酒令”出台,白酒行业受到冲击,茅台营收增速降至6%,创近年新低。啤酒行业却因低度酒的特性受到年轻消费者青睐。华润、青岛等品牌迅速调整产品线,推出更多低度和无醇啤酒,迎合了健康消费的趋势。百威亚太虽然也有无醇产品,但其市场推广力度不足,未能有效抓住这一机遇。
百威亚太的失利,归根结底是未能及时适应中国市场的变化。高端化、年轻化、渠道多元化已成为啤酒行业的主旋律,国产啤酒通过精准的产品定位和灵活的渠道策略,成功抢占了市场先机。2025年上半年,华润啤酒的海外销量同比增长15%,青岛啤酒在东南亚市场的份额提升至10%,显示出国产啤酒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也在增强。反观百威亚太,其将印度视为“下一个增长动力”的表态,折射出对中国市场的信心不足。
这场啤酒市场的逆袭,展现了中国品牌在全球竞争中的崛起。华润、青岛、燕京等品牌用数据和行动证明,国产啤酒不仅能守住本土市场,还能在高端化和国际化上与全球巨头一较高下。未来,啤酒行业的竞争将更加聚焦于创新和消费者连接,谁能更快抓住年轻人的心,谁就能在市场上走得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