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新闻
天天在线汽车
天天在线文旅
天天财经116
天天在线App
中国恒大清盘人收到恒大物业非约束性收购意向,51%控股权处置进入初步阶段,这家曾市值超2000亿港元的物管企业,如今99亿港元市值下的股权交易,不仅牵动企业自身命运,更引发行业对估值逻辑的重新审视。
收购动态:初步阶段的多方博弈
9月11日,恒大物业公告披露关键信息:中国恒大及CEGHoldings持有的51%股权,其清盘人已收到非约束性收购要约。不过,截至目前,清盘人尚未与任何意向方展开正式谈判,整个交易仍停留在信息沟通的初步阶段。
图源:恒大物业公告
市场层面,此前有传言称中国海外集团、华润集团子公司可能参与竞购。但9月12日,中国海外发展相关人士明确表示“不掌握相关情况”,华润置地也直接否认传言“不属实”,两大热门潜在收购方的回应,让这场股权争夺战的迷雾更浓。
值得关注的是,这并非恒大物业首次传出易主消息。2021年10月,中国恒大曾与合生创展达成协议,拟转让50.1%股权,交易代价约200.4亿港元,最终因关键条款分歧终止;2025年8月,市场又传清盘人聘请瑞银集团、中信证券寻找买家,如今公告证实了这一动作的真实性——清盘人已与意向方签订保密协议,9月9日收到部分指示性要约,并计划于11月前后邀请选定意向方提交最终建议书,9月11日起正式进入要约期。
受收购消息刺激,9月12日恒大物业股价早盘涨幅一度突破40%,市场对其股权变更的关注度可见一斑。
图源:同花顺公开数据
企业现状:市值缩水与经营承压的双重困境
从资本市场表现来看,恒大物业的市值波动堪称剧烈。2020年12月在港交所上市时,发行价8.8港元,对应市值约951.36亿港元;2021年2月股价触及19.74港元历史高点,市值突破2000亿港元。但随着中国恒大陷入流动性危机,恒大物业股价持续承压,截至9月11日,收盘价仅0.92港元,市值缩水至99.46亿港元,较峰值时跌幅超95%。
经营层面,2025年上半年恒大物业营收、利润表现相对平稳,但隐忧不容忽视。期内实现营业收入66.47亿元,同比增长6.9%;股东应占净利润4.72亿元,同比下降6%;毛利率18%、净利率7.4%,分别较上年同期下降2.2个、0.6个百分点。
更深层次的压力来自关联方风险。恒大物业坦言,关联方负面影响对经营基本面造成显著冲击:一方面,来自关联方的约1.5亿平方米已签约合约项目转化停滞,未来能否有效推进存在重大不确定性;另一方面,关联方资产处置可能导致停车场经营等关联业务商业模式变更、利润下滑,同时还削弱了公司在外部市场的品牌信任度与议价能力,招投标、新客户拓展、现有客户续约等工作均受影响,“关联方风险化解需较长时间”。
资金链问题同样严峻。截至2025年6月底,恒大物业贸易应收账款原值58.83亿元,累计计提坏账损失30.42亿元,减值率高达51.7%,其中22亿元减值来自关联方。尽管公司仍在为中国恒大闲置物业提供物业管理服务(6月底相关金额约2.28亿元),但未确认收入,后续需通过合理措施追收款项。
现金流方面,截至6月底,货币资金较2024年末减少约4亿元,且处于净流动负债状态(净流动负债5.18亿元)。为缓解偿债压力,公司已与部分债权人达成协议,约定负债到期时不要求立即偿还,同时正与业务合并应付对价的债权人磋商修订还款计划。
行业影响:控股权变更或重塑物管行业格局
从行业地位来看,恒大物业仍具备一定竞争力。截至2024年末,其在管面积5.79亿平方米,位列行业第4;全年营业收入排名行业第8。这意味着,无论最终哪家企业竞得51%控股权,都将借助恒大物业的规模基础,大幅提升自身在物业管理行业的市场份额与竞争力,可能引发行业竞争格局的局部调整。
更关键的是,此次股权交易的定价,可能成为物管行业估值重估的重要参考。当前恒大物业99.46亿港元市值对应的估值水平,与2021年拟转让时的200.4亿港元交易代价形成鲜明对比,也与行业内同类企业的估值逻辑存在差异。有投资者认为,本次收购的最终定价,将为物管行业上市公司的估值体系提供新的参照,推动行业整体估值逻辑的优化与重构。
至此,恒大物业51%股权的收购意向,是企业化解风险的重要尝试,也是行业格局调整的潜在契机。从99亿港元市值的现状到未来收购定价的博弈,从关联方风险的化解到行业估值的重估,每一个环节都考验着各方的决策智慧。后续收购谈判如何推进、资金链压力能否缓解、行业格局将发生怎样的变化,仍需持续关注与观察。
(内容综合自恒大物业公告、中国房地产报及过往公开新闻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