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岁老王身体虚透,舌头紫得吓人,中成药让他重拾活力

2025-07-02 17:01:45
18178

老王六十多岁,最近几年身体总感觉不对劲。吃饭没胃口,手脚冰凉,走几步就喘,晚上还睡不好。更烦的是,舌头紫紫的,边上还有齿痕,小便清得像水,大便也稀得不行。他跑了好几家医院,检查来检查去,没查出啥大毛病,可人就是越来越没劲儿,感觉整个人“虚”得不行。

老中医一看老王的舌头和脉,立马心里有数了。这不是小病小痛,是脾肾阳虚,血瘀堵在里面。啥叫阳虚?简单说,身体就像个炉子,火不够旺,暖不起来。血瘀呢?就像河道里淤泥堵住了,血流不顺畅。光吃补品没用,得把炉子烧旺,还得把淤泥清干净。

阳虚和血瘀,听着复杂,其实跟生活息息相关。人老了,身体的“火力”慢慢弱下来,脾胃消化不好,肾脏也藏不住精气。吃下去的东西,脾胃化不动,堆在肚子里发酵,湿气就来了。肾虚了,身体没热量,整个人冷冰冰,精神也差。时间长了,湿气和寒气在体内作怪,血液黏稠,堵住了经络,身体就更不舒服了。

老王这种情况,不少中老年人都遇到过。很多人以为多吃点好的,补一补就行。可身体没“火力”,吃再多好东西也吸收不了。就像车没油,路还堵着,怎么跑得动?中医讲究“阳虚则寒,寒则凝,凝则瘀”。翻译成大白话:身体没热量,血液就跑不动,时间一长就堵住了。

这时候,有个老方子派上用场,叫肾着汤颗粒。这名字听起来不起眼,但在中医眼里,它可是个宝。它的方子来自清朝医家吴鞠通,专门对付脾肾阳虚又血瘀的人。方子里的药材搭配得巧妙,既能点燃身体的“火”,又能疏通堵住的“路”。

具体说,肾着汤颗粒里有些啥?主药是附子,像点火的柴,专门暖肾壮阳。肉桂帮忙,把血脉捂热,让血液跑得顺畅。当归、川芎负责养血活血,清理血管里的“淤泥”。还有白术、茯苓、甘草,健脾祛湿,让身体不那么“水汪汪”。这方子不猛,但稳,温阳不伤身,化瘀不耗气。

为啥有些人吃补药越吃越难受?因为光补不化瘀,等于往堵住的管子里硬塞东西,塞得越多越堵。肾着汤颗粒的好处是,它既补“火”,又清“路”,让身体慢慢恢复平衡。特别是中老年人,身体虚得慢,调理也得慢慢来,这种药就很对路子。

中医调理,讲究因人而异。不是每个怕冷的人都得补阳,也不是每个血瘀的人都能随便活血。老王的舌头紫、边上有齿痕,这就是脾肾阳虚和血瘀的信号。得找准病根,对症下药,才能让身体真正好起来。中医不是光治病,是调整个人的状态,让气血顺畅,脏腑配合好。

生活上,老王也得配合着调。比如早上空腹喝杯温姜水,暖暖胃,唤醒阳气。晚饭别吃太晚太油,脾胃得歇口气。睡前泡个脚,加点艾叶、桂枝,帮身体把“火”往下引,腿脚暖了,睡眠也踏实了。这些小习惯,看着简单,其实是中医“防病”的智慧。

阳气不足,血瘀不化,身体就像辆没油又堵车的车,跑不动。中医讲,阳气是生命的发动机,血瘀是堵住的油路。两者得一起修,身体才能“发动”起来。肾着汤颗粒就是干这个的,温阳化瘀两手抓,帮身体找回活力。

数据上,脾肾阳虚和血瘀的问题在中老年人里很常见。据《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24年的一篇研究,60岁以上人群中,近四成有不同程度的阳虚体质,血瘀体质占比也不低。这类问题不调理,容易拖成慢性病,比如高血压、糖尿病,甚至心脑血管问题,根儿都在阳虚和血瘀上。

老王这样的情况,单靠吃药还不够,得管住生活方式。比如早睡早起,别熬夜伤阳气。适量运动,像散步、打太极,能让气血流动起来。情绪也得稳,别老生气,气郁久了伤阳气,睡眠更差。养阳气,就像养花,得慢慢来,急不得。

最后想说,脾肾阳虚、血瘀这些问题,听着吓人,其实是身体在提醒你:该好好调理了。别等小问题拖成大病,找准路子,踏实调理,身体会给你好回报。你说,健康这事儿,是不是得从现在开始抓紧?

免责声明:本文观点来自原作者,不代表天天在线的观点和立场。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交流、学习,不构成投资建议
责任编辑:水仙花
猜你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