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新闻
天天在线汽车
天天在线文旅
天天财经116
天天在线App
福建的春节,离不开一碗热气腾腾的红团。仙游县榜头镇赤荷村,9岁的林佳琪围在婶婶身边,学着捏红团。小手沾满糯米粉,搓得满脸认真,只为做出那红红火火、团团圆圆的模样。红团是莆仙地区的传统美食,除夕当天,家家户户摆上红团祭祖谢天,祈求来年平安顺遂。这不是简单的吃食,是满满的祝福和对生活的盼头。
做红团的过程可不简单。糯米得提前泡好,磨成细腻的粉,再混上红糖水,揉成软糯的面团。林佳琪的婶婶手把手教她,捏出圆滚滚的形状,还要压上花纹,寓意好看又吉祥。村里老一辈说,这手艺得从小抓起,不然以后没人会做,传统就丢了。红团在蒸笼里冒着热气,香甜味飘满屋子,勾得人肚子咕咕叫。
再说说福建春节餐桌上另一道硬菜——鲍鱼。罗源县是全国有名的鲍鱼养殖地,年产4万多吨,产值高达30亿元。过年那几天,罗源湾鲍鱼直播基地忙得像打仗。工人忙着检查鲍鱼质量、打包发货,电商运营总监曹尧成还得盯着直播间,吆喝着展示新鲜鲍鱼。屏幕前,主播们直接开吃,展示年夜饭的做法,馋得网友直刷订单。
鲍鱼在福建人心里,不只是好吃的补品,更是团圆饭上的“排面”。过年吃鲍鱼,寓意“年年有余”,谁家桌上摆一盘,倍儿有面子。曹尧成说,直播带货让鲍鱼卖得更远,全国各地的订单像雪花一样飞来。基地里几十号人忙到除夕夜,还在加班加点,只为让更多人吃上新鲜鲍鱼。
福建的美食还不止这些,永春县的菜系在闽南可是独一份。永春老醋酸爽开胃,“魁星宴”更是当地的非遗项目,摆盘精致得像艺术品。横口乡最近办了第二届“发现乡厨 品味横口”厨艺大赛,村民们使出浑身解数,用本地食材做出一道道拿手菜。现场香气四溢,围观的乡亲们拿着手机拍个不停,个个都想把这热闹分享出去。
这场厨艺大赛不只是比谁菜做得好,更是让大家聚在一起,聊聊家乡的味道。横口乡的村民用当地的笋、野菜、猪肉,炒出、炖出一桌桌色香味俱全的菜。评委们边吃边点头,观众们边看边流口水。活动办得热热闹闹,乡亲们说,这不仅是为了过年添喜气,还想让更多人知道永春的美食有多棒。
红团、鲍鱼、永春菜,这些都是福建人过年的“仪式感”。红团带着甜甜的糯香,寄托一家人团圆的愿望;鲍鱼端上桌,象征日子红火又富足;永春的厨艺大赛,则是把家乡的味道推向更远的地方。这些美食背后,是福建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传统的坚守。过年不只是吃吃喝喝,更是把老祖宗留下的东西一代代传下去。
说到传承,仙游的红团手艺已经传了几百年。林佳琪这样的小朋友,从小跟着长辈学,不仅学会了手艺,还明白了其中的讲究。比如,红团的红,得用天然红糖,不能随便用色素;形状得圆,不能有一点歪斜。这份用心,是对祖先的尊重,也是对未来的期盼。
鲍鱼产业在罗源也是一门大生意。30亿元的年产值,养活了多少养殖户和工人。曹尧成说,直播带货让鲍鱼从海边小城“游”到全国人民的餐桌上。过年期间,基地的订单能翻倍,忙得连轴转,但大家心里都乐呵,因为这代表福建的鲍鱼越来越出名。
永春的厨艺大赛也有大意义。横口乡的村民以前只在自家厨房忙活,现在站上舞台,展示手艺,个个都像大厨。比赛不光是比菜,还比谁更懂得用家乡的食材讲故事。有人用老醋炖排骨,有人拿本地野菜炒出新花样,每道菜都带着永春的“根”。
这些美食和活动,让福建的春节多了几分烟火气。红团捏在手里,软软的,暖暖的,像一家人抱在一起的感觉。鲍鱼从海里到餐桌,带着渔民的辛苦和对好生活的向往。永春的乡厨们,端出一盘盘菜,端出的也是对家乡的骄傲。过年吃什么?吃的是味道,更是心意。
福建人过年,讲究的就是这份热闹和传承。红团得捏得圆,鲍鱼得挑最新鲜的,永春菜得做出家乡的魂儿。这些事看着简单,背后却是一代代人的心血。林佳琪学红团,曹尧成忙直播,横口乡的村民比厨艺,他们都在用自己的方式,让春节更有滋味。
美食是春节的“主角”,但也离不开人的故事。林佳琪的小手搓着红团,笑得像朵花;曹尧成在直播间喊得嗓子哑,却不肯停;横口乡的村民们,忙着比赛还忙着拉家常。这些人让美食有了温度,也让春节多了人情味。
你说,这么多好吃的,哪个最馋人?红团的甜,鲍鱼的鲜,还是永春菜的香?每道菜背后,都是福建人对好日子的盼头。过年了,家家户户忙着准备这些美食,你家桌上又摆了啥?不妨说说看,大家一起馋一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