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新闻
天天在线汽车
天天在线文旅
天天财经116
天天在线App
夏天热得像蒸笼,稍不注意就可能中暑,甚至更严重的热射病。就在前几天,新闻里说一个年轻小伙子在工地上干活,烈日下没休息,结果突然晕倒,体温飙到40℃,差点没命。这事听起来吓人,但其实离我们生活并不远。
热射病是中暑里最危险的一种,身体就像一台过热的机器,散热系统彻底失灵。核心体温一旦超过40℃,大脑、心脏、肾脏都会受不了,严重时人直接昏迷,甚至没救。数据说,热射病的死亡率能高达50%以上,如果不及时处理,情况只会更糟。
为什么会得热射病?高温是个大元凶,尤其是夏天室外温度动不动就35℃往上。像建筑工人、跑步爱好者,甚至军训的学生,最容易中招。身体在高强度运动或劳动时,热量堆积得太快,汗都来不及排,体温就蹿上去了。通风差的地方,比如封闭的车里、没空调的厂房,也容易让人中暑。
不同的人,风险还不一样。年轻人体力好,但爱拼爱运动,容易得劳力型热射病,比如马拉松跑着跑着就倒下了。老年人身体弱,散热能力差,热射病来得很慢,但症状一样严重。还有小孩,家长一不留神把孩子忘在车里,车内温度能迅速飙到50℃,孩子根本扛不住。
热射病的症状来得快,吓人得很。开始可能是头晕、恶心,感觉整个人迷迷糊糊。接着体温飙升,皮肤烫得像火烧,有的甚至不出汗了。严重时人会抽搐、昏迷,甚至心跳呼吸都不正常。新闻里那个工地小伙,同事说他倒下前还在喊头痛,十分钟不到就人事不省了。
劳力型和经典型热射病区别不小。劳力型多发生在年轻人身上,运动或干活时出大汗,身体电解质全乱了,肌肉还可能疼得像被撕裂。经典型更常见于老人,身体慢慢被高温耗垮,汗腺直接罢工,连汗都不出了。两种都很危险,但年轻人发病快,老年人拖得久。
怎么判断是不是热射病?最直接的是量体温,肛温最准,超过40℃就得高度怀疑。别以为喝点水、吹吹风扇就行,热射病不是小感冒,拖一分钟都可能要命。医院数据说,及时降温的患者,存活率能提高到80%以上,晚一步就悬了。
急救是关键,动作得快。第一时间把人挪到阴凉地方,脱掉厚衣服,让皮肤透气。可以用冷水擦脖子、腋下这些大血管多的地方,或者拿冰袋敷头、腿根,帮身体散热。如果有条件,直接把人泡在20℃左右的冷水里,但得盯着体温,别降太低。
送医院不能等,哪怕人看着好点了也得去。路上继续用冷毛巾擦身体,开空调保持车里凉快。到了医院,告诉医生患者之前干了啥,比如是不是在太阳底下干活、跑步,还是有心脏病史,这些信息能帮医生更快判断。
急救也有不少坑要避开。有人觉得中暑了喂点退烧药就行,其实完全没用。意识不清的人,千万别硬喂水,容易呛到喉咙里出大事。还有,别直接把冰块贴皮肤上,冻伤了更麻烦。正确的办法是用毛巾包着冰袋,隔开皮肤再敷。
中国这几年在防暑降温上做了不少事。很多城市工地都配了休息点,免费提供盐水、绿豆汤。政府还推高温补贴,提醒企业合理安排工作时间,避免工人顶着大太阳干活。这些措施实打实救了不少人,也让大家更重视中暑的危害。
不过,热射病这事还是得靠自己多留心。出门带个水壶,热天别硬撑着运动,老人小孩更得小心。社区里有些志愿者会定期看望独居老人,帮他们装空调、送清凉物资。这种邻里间的温暖,感觉就像一家人互相照应。
这事说到底,预防比抢救更重要。夏天穿宽松衣服,少在中午晒太阳,多喝点淡盐水。数据说,保持体内电解质平衡,能把中暑风险降30%以上。别小看这些小习惯,可能就是救命的细节。
热射病听着吓人,但只要懂点常识,及时处理,完全能避免悲剧。每个人都多长个心眼,夏天再热也能过得舒坦。你说呢,平时出门你会怎么防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