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折手术后她走了,血栓暗藏致命危机,医生揭秘:一动能救命

2025-07-10 17:00:42
18127

凌晨三点,急诊室的灯光冷得像冰。护士推着担架冲进来,监护仪尖叫得像警笛,李女士脸色白得像纸,喘气都费劲。医生喊着“肺栓塞”“快推药”,她丈夫攥着她冰凉的手,急得满头汗,却啥也做不了。

李女士刚做完腿部手术,恢复得挺好,谁想到第七天夜里突然不行了。尸检报告出来,医生盯着她肺动脉里的血栓,沉默了好久。原来,她小腿里藏了个三厘米的血栓,像埋了颗雷,悄悄炸了。

血栓咋来的?手术时钢板不小心伤了静脉内壁,血流慢了,红细胞在腿里堆成块。她术前还换了短效避孕药,说明书上“可能长血栓”的小字没人当回事。住院期间,她总说刀口疼,躺着不动,脚踝肿得穿不上袜子,也没人在意。

这些小细节,拼起来就是一张催命符。血栓不声不响,在她平静的夜晚里突然发难。医生说,术后卧床、血流慢、药物的副作用,哪个环节都可能让血栓钻空子。

血栓不挑人。急诊室见过24岁的程序员,熬夜写代码48小时,胸口突然疼得像被刀捅,肺动脉被血栓堵死。还有个爱健身的姑娘,穿紧身瑜伽裤骑单车,腿根被勒得血流不畅,血栓顺着血管跑进肺里。新手妈妈更惨,坐月子听老人话躺了28天,起身换尿布时眼前一黑,血栓已经串成串。

血栓刚开始像个小贼,偷着长。小腿胀得像走长路,脚踝肿得按下去没弹性,有人以为没事,揉揉就过。可一旦胸闷、喘不上气、胸口像压了石头,八成晚了。医生说,血栓堵死肺动脉,救活的概率不到三成。

防血栓,核心就一个字:动。术后就算疼,也得勾勾脚尖,活动小腿,像水泵一样推着血流。坐办公室的,每小时起来走两步,喝口水,踮踮脚。长途开车别穿紧身裤,到服务区光脚走几圈,让血活起来。

吃喝上也有讲究。每天喝够1500毫升水,相当于三瓶矿泉水。芹菜、木耳多吃点,帮血管清清路。油炸的、太咸的少碰,血液稠得像粥,血栓就爱找上门。

最怕自己乱来。有人听说阿司匹林防血栓,买来就吃,结果胃出血送医院。医生说,防血栓的药得听医嘱,不是随便吃。李女士如果术前查查血栓风险,术后打几针低分子肝素,说不定现在正陪儿子玩玩具。

她五岁的儿子,抱着外婆的腿,小声问:“妈妈啥时候回来?”没人敢回答。健康的妈妈,就这么被血栓带走了。护士现在查房,总多问一句:“今天走了几步?”不是催,是怕再看到“以为没事”却出大事的悲剧。

血栓这东西,太狡猾。你窝在沙发追剧五小时,它可能长一厘米。熬夜赶方案,血稠一分。穿紧身裤勒着腿,血管压力大一分。身体全记着账,哪天算总账,谁也跑不了。

中国医院这几年越来越重视血栓。北京协和医院的数据显示,每年因肺栓塞就诊的超过5000人,30岁以下的年轻人占了两成。医生们也在努力,手术前查血栓风险,术后推活动量,全国好多医院还开了血栓防治门诊,教大家怎么防。

可光靠医生不够。咱们得自己上心。坐高铁、飞机的,带个小枕头垫腿,隔一会儿动动脚。产后、术后的,别老躺着,翻翻身、抬抬腿,血栓就没那么容易找上门。

这事儿让人想想就后怕。李女士的故事,像敲了记警钟。身体的事,拖不得。平时多留心,动起来,吃得清淡点,血栓就少几分机会。咱们的命,可不能交给这无声的杀手。

免责声明:本文观点来自原作者,不代表天天在线的观点和立场。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交流、学习,不构成投资建议
责任编辑:水仙花
猜你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