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岁剪辑师熬夜赶活突发癫痫,吃了药却肝衰竭,医生揪出致命细节

2025-07-14 15:32:07
18485

周昊35岁,一个剪视频的自由职业者,每天宅在家里对着电脑屏幕,生活完全被工作绑架。熬夜到凌晨三四点是常态,咖啡和饮料成了他的“续命神器”。可最近半年,他发现自己老是走神,脑子像蒙了层雾,干活效率直线下降,以前一天搞定的活儿,现在得拖上两三天。

2019年7月13日凌晨两点,周昊还在赶客户的婚礼视频。鼠标飞快滑动,突然,他整个人像断电一样僵住,手指停在半空,眼神空洞。过了六七秒,他猛地回神,摸摸脑袋,自言自语:“我刚剪到哪儿了?”他完全不记得刚才发生了什么,只觉得脑子一片空白,以为自己太累,没当回事,低头继续干活。

这种“断片”状态断断续续持续了一个月。8月13日下午,周昊正给客户发视频,手机还没打完字,脑袋突然像被什么东西胀满,晕得厉害。他手抖得握不住手机,字打得全是错的。想喝口水冷静一下,可水杯刚碰到嘴,嘴角就不受控制地抽动,水顺着嘴角流下来。

周昊意识到不对劲,可还没等他反应,整个人猛地一颤,从椅子上摔到地上。双腿绷得像铁板,手指攥成拳头,脖子往后仰,牙齿咬得咯咯响,全身像触电般抽搐。十几秒后,他瘫软在地,像被抽空了力气,彻底昏了过去。

隔壁王阿姨听到重物落地的声音,又发现周昊家灯亮着,手机铃声响没人接,觉得不对劲。她敲门喊人,没回应,隐约听到抽气声,赶紧叫邻居破门而入。看到周昊倒在地上,脸色发白,嘴角抽动,王阿姨吓得手抖,赶紧拨了120。

急救车赶到时,周昊已经神志不清,嘴唇发紫,四肢僵硬。医护人员立刻给他吸氧、注射药物止抽搐,紧急送往医院。医生做了头颅CT,没发现脑子里有出血或肿瘤。脑电图却显示右侧颞叶有异常放电,确诊为癫痫,属于复杂部分性发作伴全身抽搐。

医生开了丙戊酸钠缓释片,叮嘱周昊按时吃药,戒咖啡因,规律作息,避免熬夜。他听话照做,晚上十点前睡觉,工作改成白天分段干,饮料换成白开水。三个月后复查,脑电图正常,抽搐没再犯,周昊以为自己终于摆脱了麻烦。

可谁也没想到,2020年11月3日,新的危机来了。那天周昊在沙发上打盹,母亲叫他吃饭。他刚起身,胃里突然一阵翻腾,像有什么东西往上涌。他想压住恶心感,可胃里像拧毛巾一样痉挛,紧接着黄绿色的液体从喉咙喷了出来。

周昊吐了一次又一次,胃里像被撕裂,每次呕吐都痛得要命。他腿一软,跪倒在地,双眼翻白,瘫在地上动不了。母亲吓得跪在他身边,喊他没反应,颤抖着拨了120,声音都带了哭腔:“我儿子不对劲,快来!”

医院急诊检查发现,周昊肝功能严重异常,肝酶飙升到正常值的十倍,胆红素高得吓人,凝血功能也出了问题。医生诊断为急性肝功能衰竭,伴有肝性脑病风险,紧急转入重症监护室。周昊母亲听到“肝衰竭”这几个字,愣在原地,眼泪止不住:“不是说好了吗?怎么又出事了?”

医生反复查记录,周昊吃药、复查、生活习惯都按要求来,没漏服药,没接触有毒东西,连凉茶都没喝。可病情为什么突然恶化?医生翻遍所有资料,找不到原因。他意识到,这可能不是周昊做错了什么,而是某个隐藏的诱因被忽略了。

医院把周昊的病例提交到高阶病例讨论会,邀请了肝病专家李兰娟院士。她翻看了所有检查报告,眉头紧锁,说:“问题不在显而易见的地方,而在微小的细节里。”她决定亲自见周昊,了解他生活的每一个细节。

在病房,李兰娟像老朋友一样和周昊聊天,问他每天怎么吃药、喝什么水、作息怎样。周昊回答得滴水不漏:按时吃药、用温水送服、从不熬夜。可就在她准备离开时,周昊母亲拿着一部手机进来,屏幕上是张家庭合影。

李兰娟盯着照片,眼神一沉。照片里,周昊正低头吃药,旁边放着一杯冒热气的水。她立刻翻开用药记录,恍然大悟:“问题出在服药的水温。”周昊长期用热水送服丙戊酸钠,这破坏了药片的缓释结构,导致药物在体内快速释放,加重肝脏负担。

周昊的经历是个警钟。健康的事,再小也不能马虎。吃药不只是按时,还得讲究方式。你身边有这样的故事吗?欢迎分享,大家一起提醒彼此,把健康抓在手里。

免责声明:本文观点来自原作者,不代表天天在线的观点和立场。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交流、学习,不构成投资建议
责任编辑:水仙花
猜你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