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岁后常忘事,脑子更灵活?4个习惯保记忆!

2025-07-15 17:00:29
18274

一个儿子在厨房切菜,抬头一看,妈又站在门口发愣。“妈,我刚不是说了放哪儿吗?你咋又忘了?”他有点无奈。妈刚过六十,平时买菜做饭、遛弯聊天都挺麻利,可这半年老忘事。家里人起初吓得不轻,赶紧带她去医院,脑CT、抽血、认知测试全做了,医生说没啥大毛病。她自己倒挺乐呵,笑称脑子“偷懒”还省心。可家里人心里总有点不踏实。

忘事这事儿,谁还没遇到过?可一到年纪大,忘个钥匙、记错时间,很多人就慌了,立马想到“脑退化”或者“老年痴呆”。其实,忘事不一定就是病。脑子有时候忘点东西,可能是在“整理内存”,把没用的信息扔掉,腾出地方干更重要的事儿。这不是瞎安慰,有科学依据。美国一家大学2021年的研究说,年纪大了,大脑会自动减少对短期信息的储存。这不是坏事,反而能让脑子更灵活,把精力用在更需要的地方,比如做决定、想大事儿。

当然,这得有个前提:脑子本身没啥大问题。供血正常、神经递质没掉链子、睡眠也得跟得上。如果这些基础条件没问题,忘点小事真不用太慌。可要是时间感乱了,分不清今天是周几,或者老记不住熟人的名字,甚至连家里的路都认不清,那就得注意了。这不是“懒”,可能是脑子真在走下坡路。

年纪大了,脑子变化是躲不掉的。神经递质少了,特别是乙酰胆碱和多巴胺,影响注意力、情绪,连学新东西都费劲。血管弹性差了,脑子供氧不稳定,脑子自然转得慢。加上很多人睡不好,半夜三四点醒了就瞪眼到天亮,记忆力想好都难。数据也说了,60岁以后,记性下降几乎是每个人都要面对的事儿,只是轻重不同。

那咋办?难道就等着脑子越来越“卡”?其实,保住记忆力有招儿,不是啥高深的训练营,也不用迷信保健品,关键在日常生活。第一招,睡好觉。很多人觉得自己睡四五小时也精神,但研究说了,深度睡眠不够,短期记忆没法变成长期记忆。脑子夜里得“整理文件”,睡不好,第二天啥都记不住。

第二招,养成固定的习惯。比如每天早上看报纸、写日记,或者固定时间遛弯、打太极。这些重复的事儿能让脑子有“锚点”,神经连接更稳。数据也说了,坚持规律生活的人,认知能力下降得慢。别小看这些小习惯,脑子就爱这种熟悉的节奏。

第三招,吃得讲究点。不是说非得吃核桃、鱼油才管用。关键是饮食得均衡,蛋白质、脂肪、维生素一个不能少。叶酸、维生素B族帮神经递质合成,DHA让脑细胞更健康,铁、锌、镁保证信号通畅。光吃米饭菜汤可不行,营养跟不上,脑子就“饿”了。

还有一招容易被忽略:多跟人聊聊天。人退休后,朋友圈小了,说话少了,脑子语言系统就容易“生锈”。研究说了,每周至少三次有来有往的聊天,能让认知能力比独居的人高15%。不是光见面就行,得真聊,动脑子、组织语言的那种。说话多了,脑子转得也快。

有个事儿得提醒下。很多人一忘事就爱用手机备忘录,或者满屋子贴便利贴,觉得这样万无一失。可研究说,过度靠这些工具,脑子反而不爱自己记东西了。尤其是已经有轻度问题的老人,啥都靠工具,脑子退化可能更快。工具可以用,但不能当“主脑”,得让脑子自己多干活。

说到这儿,有人可能问:我妈60多岁,记性差了点,但做事还挺利索,这没事吧?别太乐观。逻辑清楚、行动正常,不代表脑子没风险。专家说了,记忆下降可能是三五年后更严重问题的信号。不是看她现在还能不能干家务,而是看做事方式变没变。比如,烧菜顺序乱了,或者老重复问一样的问题,这些小变化都得留心。

保住脑子,不是靠死记硬背,而是靠生活方式慢慢养。脑子不怕老,就怕不注意。60岁忘点小事,真不一定是病,但得用心观察、调整生活。数据说了,早期干预能大大延缓认知下降。别等真出问题才后悔。

这事儿说到底,跟养车有点像。车跑久了,零件磨损,得定期保养。脑子也一样,平时多注意,睡好、吃好、聊好、动好,就能多跑几年。谁不想老了还能头脑清楚,跟儿孙聊得欢?大家说说,家里老人有啥保持记性的好办法?欢迎留言一块儿聊!

免责声明:本文观点来自原作者,不代表天天在线的观点和立场。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交流、学习,不构成投资建议
责任编辑:水仙花
猜你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