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新闻
天天在线汽车
天天在线文旅
天天财经116
天天在线App
2025年10月1日,新规《加强商业银行互联网助贷业务管理通知》就要正式落地。24%的年化利率上限,像一块大石头,压在助贷平台心头。尤其是中小平台,过去靠高利率撑起一片天,现在却得直面生死考验。
助贷行业这些年发展迅猛。2024年末,全国在贷规模超500亿元的平台只有12家,市场分散,竞争激烈。《中国消费金融公司发展报告(2025)》显示,中小平台中,利率超24%的业务占了30%到45%。这部分业务是它们的主要收入来源,堪称命脉。
高利率背后,问题也不少。一些平台通过“拆分利率”“会员费”“服务费”等方式,把综合年化利率推到36%以上。他们的客户多是征信白户,或还款能力弱的用户。坏账率高得吓人,普遍在12%到15%,个别平台甚至超过20%。这让整个行业像在钢丝上跳舞,风险越积越高。
新规的目标很清楚:降低成本,杜绝隐性收费,加强合规。监管要求所有费用都得计入年化利率,不能再玩“表面低、实际高”的把戏。平台还必须只跟持牌金融机构合作,资金来源得清清楚楚。这对中小平台来说,简直是当头一棒。
为什么这么说?中小平台的资金成本本来就高,加上获客、风控、运营和坏账等开支,综合成本常达到40%。如果利率被压到24%,很多业务刚开始就亏本。数据显示,2024年,部分小平台单笔贷款的平均成本已接近年化35%。新规一落地,这些平台几乎没利润空间。
更麻烦的是,次级客群的借款需求不会凭空消失。这些用户往往信用记录差,银行不爱搭理。如果正规平台没法放贷,他们可能转向民间借贷,年利率动辄36%到60%,甚至更高。2017年P2P清退时,这种情况就发生过。许多人借不到钱,只好找地下钱庄,最后债务越滚越大。
头部平台应对起来相对从容。2024年,头部平台平均风控投入占营收的15%,远高于中小平台的8%。他们有技术、有资金,可以用AI建风控模型,接入社保公积金数据,把客户分成两类:可提供低息贷款的,和需要先修复信用的。前者能继续合作,后者先帮他们改善信用,慢慢转化。
中腰部平台也在找新路子。2024年,地方银行与助贷平台的合作规模增长了22%。这些平台开始深耕本地市场,推“区域特色贷”。比如,某平台与贵州一家银行合作,推出针对本地农户的小额贷款,平均额度5万元,年化利率控制在20%。他们还联合担保公司分担风险,降低坏账压力。
助贷行业的路还很长。24%的利率上限,逼着平台从“赚快钱”转向“练内功”。只有那些能平衡金融健康、商业可持续和社会公平的平台,才能在新规下走得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