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琴人寿高管团队“大换血”后迎来首补位,公司上半年净亏超8亿元

2025-08-08 14:55:01
18666
就在8月6日,公司宣布严志扬出任公司党委委员、纪委副书记兼审计责任人,其审计责任人任职资格已获监管批复。

经历高管阵容持续“收缩”后,横琴人寿保险有限公司(下称横琴人寿)终于迎来了首补位。

就在8月6日,公司宣布严志扬出任公司党委委员、纪委副书记兼审计责任人,其审计责任人任职资格已获监管批复。

严志扬的保险从业经历始于2001年,曾在中国平安、合众人寿等机构担任审计稽核部门要职。2024年5月,严志扬加入横琴人寿任审计部门总经理。其审计责任人一职此前由张林兼任,就在上个月月底,媒体注意到身兼数职的公司副总经理张林已经不在横琴人寿的高管名单之列。

事实上,近一年来横琴人寿已有多位核心高管相继离任,且大部分为企业初创期入职的“元老级”人物。如今年第二季度公司合规负责人李学成被解聘,一季度总经理助理李佗辞职。2024年4月,第一任董事长兰亚东宣布正式退休,独立董事钱仲华接任。2024年三季度,总经理助理、首席投资官王立川辞职,副总经理马天若兼任首席投资官等。

在2024年二季度偿付能力报告,中横琴人寿的高管团队共有9人。如今据公司官网披露的高管人数共有6人,除严志扬外还包括:党委副书记、总经理、首席合规官凌立波,副总经理、总精算师、首席风险官崔望岭,副总经理、首席投资官马天若,党委委员、总经理助理吴智欣,党委委员、总经理助理、财务负责人谭明星。

对于高管变动的原因,横琴人寿方面并未正式回应媒体。不过业内人士对北京商报表示,公司需要尽快启动补位程序,并对关键岗位建立AB角或外部顾问机制以降低治理真空风险。进一步如关键岗位出现空缺或一人兼数职,专业制衡减弱,易形成决策盲区;新任董事长到位一年,已有多位核心高管离职,战略衔接与落地节奏容易被打乱;此外频繁人事变动可能也会向渠道、客户传递负面信号。

横琴人寿于2016年12月正式开业,是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首家全国性法人寿险企业。作为一家“年轻”的保险公司,其开业前四年均处于亏损状态,但在2020年扭亏为盈,实现净利润0.59亿元。此举也打破了我国寿险行业“七平八盈”的“定律”。不过连续两年实现盈利后,横琴人寿未能进入较为稳定的盈利周期,在2022年再度陷入亏损,2022年-2024年累计净亏损达15.15亿元。

截至今年上半年,国内59家非上市寿险公司中有38家险企呈现盈利状态,剩余21家则陷入亏损,亏损总额为42.7亿元。从盈利表现看,横琴人寿以8.39亿元的净亏损成为上半年亏损最严重的非上市寿险公司。这也是该公司连续四年陷入上半年亏损状态,且二季度4.82亿元的亏损额环比一季度3.57亿元进一步扩大。

据联合资信评级报告显示,横琴人寿今年上半年保险业务收入录得43.9亿元,较去年同期59.9亿元同比下滑22.9%。从具体险种来看,其分红寿险一季度保费仅收0.65亿元,较去年同期6.20亿元骤降89.5%;传统寿险在去年总保费占比超八成的情况下仍录得15.8%的负增长。

截至二季度末,横琴人寿净资产已缩水至5.0亿元,较2024年末的11.7亿元蒸发逾57%。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分别为157.40%、189.34%,最近两次风险综合评级结果均为B。

作为一家寿险公司,横琴人寿的主要经营范围包括人寿保险和年金保险;健康保险;意外伤害保险;分红型保险;万能型保险等。近年来,储蓄理财类产品持续占据着公司保费收入前五位的榜单。以2024年为例,公司保费收入前五的产品分别包括了4款增额终身寿险、1款两全型保险(分红型)。

7月25日,中国保险行业协会发布信息显示,当前普通型人身保险产品预定利率研究值为1.99%,较上季度下降14个基点,连续两季低于监管设定的调整阈值,触发动态调整机制,市场普遍预期传统险和分红险预定利率上限将下调。中国人寿、平安人寿等头部险企已宣布将于8月31日前完成新老产品切换,行业正式告别“2.5%时代”。

对于长期依赖增额终身寿险等传统储蓄型产品的横琴人寿而言,预定利率下调后其储蓄理财类产品吸引力下降,可能会导致保费收入进一步萎缩。欲提升盈利能力,离不开找寻结构优化等路径。对此,有企业战略专家表示,一是可以优化产品结构,减少对短期高成本业务的依赖,向保障型、长期型产品过渡;二是可以加强精算和投资管理能力,特别是利差、死差和费差的精细化运营;三是通过数字化改革提升运营效率,降低渠道和展业成本。

眼下,在经历了高管团队“换血”后,横琴人寿在新领导班子的带领下能否扭转亏损局面、实现战略转有待进一步观察。

文章参参考资料:金融界、北京商报、澎湃新闻、公开信息及数据等

免责声明:本文观点来自原作者,不代表天天在线的观点和立场。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交流、学习,不构成投资建议
责任编辑:唐吉诃德XN046
猜你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