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威亚太上半年净利润下滑24.4%,中国市场销量减少8.2%低于行业水平

2025-08-01 15:28:48
18335
2025年上半年,公司实现收入31.36亿美元,同比下降5.6%。

近日,百威亚太(01876.HK)公布2025年半年度业绩报告,2025年上半年,公司实现收入31.36亿美元,同比下降5.6%;股权持有人应占溢利4.09亿美元,同比下降24.4%;销量436.28万千升,同比下降6.1%。

对于百威亚太今年上半年的业绩表现,百威亚太CEO及联席主席程衍俊表示,2025年上半年,公司在中国的业务因区域布局及即饮渠道持续疲弱而受到影响。在韩国,尽管行业表现疲弱,但公司在各渠道持续超越行业水平。另外,百威亚太在印度的增长动力持续加快,百威品牌的增长亦领先行业。

百威亚太是亚太地区最大的啤酒公司,在高端及超高端啤酒分部中占据领导地位。公司酿制、进口、推广、经销及出售超过50个啤酒品牌组合,包括百威、时代、科罗娜、哈尔滨、福佳及凯狮。公司通过其当地附属公司,在主要市场开展业务,包括中国、韩国、印度及越南。百威亚太的总部设于中国香港特别行政区,于亚太地区营运47家酿酒厂,并雇用超过21000名员工。

图片来源:百威亚太官网

根据财报,百威亚太业务按地区划分为亚太地区西部(中国、印度、越南及出口)及亚太地区东部(主要为韩国、日本及新西兰)。

2025年上半年,百威亚太在亚太地区西部销量及收入分别减少6.9%及7.1%,而每百升收入减少0.2%。正常化除息税折旧摊销前盈利减少8.8%。其中,在2025年第二季度,公司销量及收入分别减少5.6%及2.7%,而每百升收入增加3%。正常化除息税折旧摊销前盈利增加1.4%。

具体来看,百威亚太上半年在中国市场表现疲软,收入下降9.5%,销量减少8.2%。于2025年第二季度,受业务布局及渠道表现持续疲弱所影响,销量减少7.4%,收入减少6.4%,每百升收入则得益于品牌组合的正面影响而增加1.1%。正常化除息税折旧摊销前盈利减少4%。其主要原因为公司的营收表现以及其他经营收益减少,但被成本管理措施所部分抵销。

对于中国市场,百威亚太提到,公司渠道扩张策略取得进一步进展,由于非即饮消费场景的持续发展,公司专注在非即饮渠道内带动高端化。于2025年上半年,非即饮渠道带来的销量和收入贡献均取得增长。在旗舰品牌的带动下,在非即饮渠道内高端及超高端产品组合的销量和收入占比已超越中餐厅渠道的对应占比。

此外,报告期内,公司持续投资于百威及哈尔滨,增强产品组合的品牌力,同时提升销售动力。

同期,公司在亚太地区东部于2025年上半年销量减少0.5%,而收入及每百升收入分别增加0.6%及1.1%。正常化除息税折旧摊销前盈利减少4.5%,除息税折旧摊销前盈利率下降157个基点。

百威亚太在财报中指出,2025年第二季度,由于主要运营地区及渠道疲弱,公司在中国的销量表现低于行业水平。尽管表现疲弱,公司仍在中国实现除息税折旧摊销前盈利率扩张。在韩国,公司销量受到提前发货安排所影响,但在即饮及非即饮渠道中的表现持续优于行业水平。在印度,由于持续引领该市场的高端化发展,公司加速了增长动能。

图片来源:百威亚太官网

据南都湾财社报道,在中国市场百威亚太主要布局价格带为10元及以上的高端及超高端产品,但最近几年随着华润啤酒、青岛啤酒等国内品牌高端化布局,以及嘉士伯等海外同行的“夹击”下,百威亚太在华市场受到较大挑战;另外,近两年消费者对啤酒趋于理性,并逐步下移到消费8元左右价格带的产品,这使得百威亚太的消费群出现了缩量。

除产品端受“夹击”和消费者流失外,传统优势渠道动销不畅系百威亚太业绩下降的最主要原因。百威亚太主要流通渠道是餐饮、夜场等即饮渠道,但受今年餐饮渠道持续弱复苏影响,以及今年5月“禁酒令”所带来的担忧情绪等,导致了百威相关产品未能贴合啤酒消费旺季释放“动能”。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4月,百威亚太“换帅”,已担任CEO及联席主席7年的杨克卸任,老将程衍俊接棒。

招商证券国际发布研报称,百威亚太第二季业绩虽基本符合预期,但因中国和韩国主要地区的销量普遍萎缩,尽管混合产品升级导致平均售价小幅上涨,但不足以抵销销量下滑的影响。招商证券认为,百威亚太管理层已努力将业务引导至正确方向,然而,这些努力似乎无法挽回百威作为高端品牌在中国消费升级周期中市场份额的下滑。

华创证券表示,百威亚太当前战略方向已纠偏,但次高档建设发力时点较晚,品牌影响力仍需一定培育时间,且非现饮渠道体系搭建也非一日之功,建议静待调整显效、经营企稳。

(文中部分内容综合自南都湾财社)

免责声明:本文观点来自原作者,不代表天天在线的观点和立场。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交流、学习,不构成投资建议
责任编辑:蓝羽_XN054
猜你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