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新闻
天天在线汽车
天天在线文旅
天天财经116
天天在线App
河南烩面,一碗热气腾腾的汤面,端上来就让人咽口水。面条筋道,汤底浓香,配上豆腐皮、木耳、鸡蛋,简直是河南人餐桌上的“常驻嘉宾”。可这么好吃的烩面,为啥出了河南就火不起来?一个开烩面馆十几年的老板,关店后说了实话:有些坎,烩面跨不过去。
这位老板姓李,在河南老家开了家烩面馆,生意红火。可他一心想把这碗面带到外地,让更多人尝尝这地道的味道。结果,他在南方开了分店,没几年就关门了。原因很简单:外地人吃不惯河南烩面的口味。河南人爱吃酸辣重口,汤里得有点劲儿,面条嚼着才有嚼头。可南方人更喜欢清淡的汤头,觉得烩面太“冲”,吃一口皱眉头。李老板试着把汤调淡,辣椒减半,可老顾客嫌没味儿,新顾客还是不买账。
口味这东西,真不是随便改改就能成的。就像有人爱吃甜豆腐脑,有人非咸的不可,强扭的瓜不甜。李老板说,他有个朋友在广东开重庆火锅店,辣得让人冒汗,当地人吃一次就跑了。烩面也一样,河南人觉得香的味道,到了外地就像“外来户”,怎么也融不进去。他琢磨着,饮食习惯这道坎,烩面迈不过。
市场竞争也是一大拦路虎。现在吃饭的选择太多了,火锅、烧烤、炸鸡、奶茶,哪样不是抢着顾客的钱包?烩面虽然好吃,但做起来费工夫,成本也不低。汤得熬好几个小时,配料得切得细细的,面还得现拉现煮。比起快餐店的流水线操作,烩面馆效率低,价格还不好定太便宜。李老板试过降价、搞活动,可还是敌不过旁边新开的连锁店。顾客一多,服务跟不上,口碑就下滑,最后只能关门。
李老板还发现,烩面这东西,在河南人眼里是日常,在外地人眼里却是“稀罕货”。很多人压根不知道烩面是啥,更别提专程跑来吃了。他在外地开店时,特意印了宣传单,介绍烩面的历史和做法,可没几个人当回事。反观其他美食,比如螺蛳粉、肠粉,靠着短视频和网红带货,早就火遍全国。烩面却没赶上这波流量,宣传上吃了大亏。
数据也能说明问题。根据餐饮行业报告,2024年中国餐饮市场规模超过5万亿元,但地方特色美食的占比不到10%。像烩面这样的传统美食,市场份额更小,主要集中在本地。外地消费者对新口味的接受度,只有30%左右。这意味着,十个人里只有三个人愿意尝试像烩面这样陌生的味道。剩下的,都宁愿吃自己熟悉的菜。
烩面的困境,不只是李老板一个人的故事。河南有上万家烩面馆,但能在外地开连锁的,屈指可数。有的老板试着改良配方,加入当地人爱吃的食材,比如海鲜、牛肉。可烩面的核心是那碗汤,改得太多就不是烩面了,改得太少又没人吃。两头不讨好,生意自然做不下去。
不过,烩面也有自己的“铁粉”。在河南,烩面是家家户户的回忆。小时候放学回家,闻到厨房里飘来的汤香,肚子就咕咕叫。过年过节,亲戚聚在一起,烩面是桌上少不了的主角。即便在外地吃不到正宗的烩面,河南人也会自己动手做一碗,解解馋。对他们来说,烩面不只是一碗面,更是家乡的味道。
怎么让更多人爱上烩面?李老板觉得,靠改良口味可能行不通,但讲好故事或许有点希望。比如,河南的旅游景点可以推烩面文化节,让游客边吃边了解这碗面背后的故事。或者在短视频平台上,拍点有趣的烩面做法,吸引年轻人来打卡。他还听说,有些地方的烩面馆开始做外卖,生意还不错。这说明,只要找对路子,烩面未必不能走出去。
说到做烩面,其实一点不难。准备两片烩面,菜市场就能买到。蒜拍碎切成末,香菜、葱切好,豆腐皮和胡萝卜切丝备用。锅里烧水,加入盐、鸡精、老抽、生抽调味,水开后打两个鸡蛋,做成荷包蛋。面下锅煮两三分钟,加入豆腐丝和胡萝卜片,搅拌均匀,捞出来装碗,再放上荷包蛋和胡萝卜片,一碗香喷喷的烩面就成了。简单吧?自己在家做,省钱又好吃。
烩面走不出河南,归根结底是口味、文化和市场的“三座大山”。但这碗面承载了太多河南人的情感,单凭这一点,它就值得被记住。或许,烩面不需要全国都爱它,只要在河南的街头巷尾继续冒着热气,就够了。你说呢?要是你有机会吃一碗正宗的河南烩面,会不会也想试试这家乡的味道?